英拉这事儿啊,说白了就是泰国版的“宫斗剧”。 5月22日,泰国最高行政法

霏霰舞清扬 2025-05-26 11:39:18

英拉这事儿啊,说白了就是泰国版的 “宫斗剧”。 5 月 22 日,泰国最高行政法院判她赔 100.28 亿泰铢(约 22 亿人民币),按理说这么大一笔钱,换谁都得愁得吃不下饭,可英拉倒好,非但没哭丧着脸,反而在社交媒体上发长文喊冤,语气里还透着股子 “终于尘埃落定” 的轻松劲儿。 这背后的弯弯绕绕,得从泰国政治的 “土特产”—— 司法工具化说起。 当年英拉搞的 “大米补贴计划”,初衷是好的:政府高价收农民的米,既能让老乡们多赚点,又能通过囤积粮食抬高国际米价,两全其美。 可谁能想到,政策一落地就变了味。 基层官员和商人勾结,把烂米当好米卖给国库,同一批米反复申报补贴,甚至直接私吞收购款。 审计部门早发现了猫腻,多次发函提醒英拉政府,结果这些警告全石沉大海。 最后国库亏了 200 多亿泰铢,农民也没拿到全款,两头不落好。 反对派这下可逮着机会了,2016 年直接把英拉告上法庭,要求她个人赔偿 357 亿泰铢。 2021 年中央行政法院还判她不用赔,理由是财政部拿不出直接证据,调查程序也有问题。 结果今年最高行政法院又推翻了之前的判决,认定英拉作为总理 “未能阻止腐败”,得担 50% 的责任。 这一来一回的判决,活脱脱就是一场司法 “拉锯战”。 英拉为啥高兴?这里面有三层门道。 第一,这判决看似天价,实则是政治博弈的 “止损点”。 2017 年她因为缺席审判被判 5 年监禁,现在改成赔钱,相当于用经济处罚替代刑事追责,至少不用再担心蹲大牢。 第二,英拉背后的为泰党现在可是执政党,她侄女贝东丹刚当上总理。 这判决一下来,反而能激发基层支持者的同情 —— 你看,当年帮农民的总理被整得多惨!第三,英拉早就流亡海外,名下 30 多套房产和银行账户早被冻结,真要强制执行,泰国政府还得跟塞尔维亚打官司。 她在社交媒体上喊 “一辈子还不清”,其实是在给泰国司法系统下套:要么别追债,要么就撕破脸闹国际仲裁。 最讽刺的是,真正在大米项目里捞钱的蛀虫,到现在都没几个被严惩。 当年仓库里 1890 万吨大米被贱卖,差额高达 1000 亿泰铢,调查了十年都没结果。 反倒是英拉这个政策制定者,成了唯一被追责的人。 这就好比开饭馆的老板,厨师偷工减料把菜做砸了,最后客人却让老板赔全部损失 —— 明摆着欺负人。 不过话说回来,英拉这事儿也反映出泰国政治的深层矛盾。 自 1932 年君主立宪以来,军方、王室和民选政府的权力斗争就没停过。 西那瓦家族靠 “惠民政策” 赢得农民支持,却动了城市精英和保守派的奶酪。 每次他们上台,要么被政变推翻,要么被司法 “合法” 搞下台。 他信 2006 年流亡,英拉 2017 年跑路,现在贝东丹刚当总理,就有人盯着她的一举一动。 这种 “用法律当武器” 的政治斗争,让泰国成了东南亚有名的 “政治旋转门”。 现在英拉虽然被判赔钱,但她的支持者反而更团结了。 贝东丹最近在推动《农业振兴法》修订案,里面不少条款跟英拉当年的政策一脉相承。 这摆明了是在告诉反对派:就算整倒英拉,西那瓦家族的影响力还在,农民的选票才是硬通货。 至于那 100 亿赔偿,说不定哪天贝东丹政府一特赦,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你说这事儿到底谁赢了?英拉用 100 亿换来了政治悲情牌,反对派用判决暂时压制了西那瓦家族,可真正的输家,是那些眼巴巴盼着政策实惠的泰国农民。 当法律成了权力游戏的工具,最受伤的永远是老百姓。

0 阅读:241
霏霰舞清扬

霏霰舞清扬

霏霰舞清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