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7月,邓颖超因病离世。谁知,邓颖超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竟是“李鹏”二字,这背后的故事让人动容..... 一九九二年七月的协和医院,病房灯光柔和又黯淡。 氧气管里微弱的气流声持续不止,心电监护仪的绿线在黑色屏幕上缓缓游走。 邓颖超平躺在洁白床单之间,呼吸浅缓,眼睑微颤,生命的沙漏几乎耗尽。 当看护低声提醒来客身份,她似乎在昏沉中抓住一道光,艰难抬手,费力睁眼,干涩的嘴唇颤动,发出两个音节——“李鹏”。 语气轻得仿佛落叶触地,却清晰抵达所有在场者耳中,也就此定格为她一生的句点。 外界多以政治符号解读这句话,实则情感维度更为厚重。 追溯缘起,需要将时间拨回至抗日烽火尚未熄灭的岁月。 李鹏生于一九二八年,家学清正,父亲李硕勋在革命途中壮烈牺牲,母亲赵君陶继续担当地下交通联络,辗转于敌占区。孤儿与寡母的行踪因为斗争需要而飘忽不定,一九四零年,周恩来经过多方寻访,终于把母子接到重庆。 周公馆内的灯火与书声自此融入这个孩子的记忆,也让他第一次在动荡尘世感到安稳。 年幼的李鹏与邓颖超初次相见,拘谨又好奇。 他的眼神黑亮,肩背单薄,幼小身影总贴在墙角。邓颖超轻声拍着他背脊,给他讲自己年幼失怙、随姑母辗转民国北方的旧事。 她无意渲染苦难,只想让孩子知道,在重压下仍能抬头,有了这份同情相吸,照料渐渐细密。 课业、换洗、夜间咳嗽,几乎都由她亲手操心,李鹏便习惯唤她“邓妈妈”,称呼之外不带客套,只有依恋。 公馆所在的山城时局诡谲,炸弹时有落在不远的江岸,空袭警报穿透夜色。 皖南事变后,安全成为首位考量,李鹏与一批烈士遗孤被送往延安。 临行前夕,邓颖超在行李包里放进一床深色丝绵被。 织绵柔软细密,据说来自新疆,是周恩来珍藏多年未舍得示人之物。 她只是淡淡一句:“延安山风冷,路上别受寒。”没有更多叮咛,转身时灯影拉出她清瘦的背影。 延安岁月,李鹏在窑洞灯下读书,也在黄土旷野挥镐修渠,双手磨出厚茧。 听说周恩来、邓颖超赴陕北出席重要会议,他从梁峁镇步行五公里赶至招待所,站在院门口满头尘土,脸颊被春风刮得通红。 邓颖超握住他的手,温声鼓励:“路自己铺就,也要自己走远。” 那一刻,少年在心底暗暗应诺,从此不敢懈怠。 抗战进入收束阶段,李鹏主动请缨,奔赴华北解放区能源工程队,于嘶哑的汽笛和轰鸣的机车旁记录发电数据,他已经能凭简陋设备维系数个县城照明。 内战全面爆发,前线任务紧张,夜半误差不过半米都可能损坏全线供电,青年握笔手常因寒风麻木,却始终保持工整字迹,在日记里记下每一次电表跳动。 邓颖超收到他从前沿寄回的薄薄纸张,笑叹这个孩子把电压曲线画成了风景。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鹏被选派赴苏深造水电专业。 异国校园冬雪逼人,他在实验室埋首到凌晨,记录试样的微小裂纹变化。 学成归国,组织准备安排进中央技术部门,他却请求去基层发电厂。 黑龙江湿冷的车间里,锅炉蒸汽与煤灰混杂,他拿起扳手一点点探查泄压阀口,衣领被汗水浸透。这份执拗被师傅们戏称“书生里的硬骨头”。 周恩来透过简报了解进展,对邓颖超轻声说:“孩子没走偏路。” 邓颖超轻轻点头,眸子里闪着暖光。 时间推移,李鹏凭借技术与调度能力,主持了多项大型电站工程,迤逦山谷的巨坝在他手上拔地而起,高压输电线路跨越江川。 改革开放后,宏观经济需要稳定供电,他调入国务院电力工业部主持全局。 人事任命传来时,他正蹲在厂房查看机组震动,尘土黏在裤腿。 有人提醒该换正装,他摆手示意稍等,直到记录完轴承温差才离开。 一九八三年六月,国务院副总理任命生效。 邓颖超已近八旬,仍亲笔写信,信纸折痕深浅不一,字迹端稳:“忙也要记得勤走基层。同群众心连心,方能不迷路。”李鹏把信纸收进公文包最内层,随身带了多年。 干预经济杂务之间,他常在夜里回放这段嘱托,提醒自己别被浮华牵引。 公事再繁,每逢周末,他总携妻子朱琳去中南海西花厅探望。“邓妈妈”眼睛已微浑浊,却坚持自己倒茶,亲手把茶盏推过桌沿边缘。她问工作,也问孩子身高是否超过父亲当年。 朱琳笑称丈量鞋底厚度才算公平,岁月静好在一阵轻快笑声中流淌。 那段时光,李鹏最怕电话突然响起,害怕对面传来老太太身体欠安的消息。 一九九二年初夏,邓颖超住进协和医院。 高烧反复,心肺功能急降,医护交班记录上划着一行行红笔标识,预示病情在加速恶化。 李鹏刚结束外地考察,得悉病重,连夜乘机赶回北京,直奔病房。 病床旁,他握住那双早已布满青筋的手,只觉手心凉得刺骨。 七月十一日清晨,邓颖超在浅浅呼吸中离去。 按遗愿,骨灰撒向通惠河畔,与周恩来撒灰之处相近。 夏风掠过河面,柳叶翻飞,灰尘与清波交融,告别仪式结束后,李鹏停在河岸看了很久,直至黄昏投下长长斜影。 此后数年,他仍习惯在公文包夹层放一方淡青便笺,便笺之上只写一行字:“记取初心,守住群众。”
建国初,甚至有部分将帅手握几十万兵力,为何没一人敢拥兵自重?“老彭,你看这中
【4评论】【7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