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参加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
高迎祥死后,他继称闯王。当时,中原灾荒严重,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军中的主力军。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
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清军。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三月,大顺军逼走南明将领左良玉占领武昌,李自成计划乘舟东下,夺取东南作为抗清基地。
但是,大顺军尚未准备充分,清军分水陆两路突然袭来,李自成仓促弃武昌向东南逃去。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五月,在湖北通城县九宫山遭村民误杀。(另有一说李自成死亡地点为湖北咸宁市通山县九宫山)
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八月二十一日(公历9月22日)李自成出生,世居米脂河西二百里的李继迁寨。李自成的祖籍是米脂县李家站,在米脂县殿市镇有个村落,名叫李继迁村,当地人也叫做李家站,村里的人代代相传,是西夏奠基者李继迁的后人。
据《米脂县志》记载:“米脂李姓,分太安里二甲李氏和永和石楼李氏。一支是太安里二甲,李自成家庭属太安里二甲,明代前由甘肃太安里迁徙来。而另一支李氏是由山西永和石楼县迁移到米脂的,二支李氏不属于同宗同室。太安里二甲的李氏,是一大族,遍及米脂城乡各处。”李自成家庭属太安里二甲,明代前由甘肃太安里迁徙来到李家站。而这个李家站正是当年党项拓跋平夏部,从甘肃东迁后居住的地方。
据费密《荒书》记载,李自成在出生时,他的父亲梦见一个黄衣人进入土窑,于是,李自成的小名叫做黄娃子(一说黄来儿)。初名鸿基,小字硙生,少年时喜好枪马棍棒。
明朝天启年间,陕北地区灾荒连年,官府粮差分文不减。李家生活非常困难。李自成小时候曾被舍入寺庙当小和尚,名黄来僧,并给本邑艾姓地主牧羊度日。
十几岁丧母,不久,父亲又去世。二十一岁那年,无依无靠的他应募到银川驿站当一名驿卒。
明朝末年的驿站制度有很多弊端,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明思宗朱由检精简驿站。李自成因丢失公文被裁撤,失业回家,并欠了债。同年冬季,李自成因缴不起举人艾诏的欠债,被艾举人告到米脂县衙。县令晏子宾将他“械而游于市,将置至死”。
由亲友救出后,年底,杀死债主艾诏。接着,因妻子韩金儿和村上名叫盖虎的通奸,李自成又杀了妻子。两条人命在身,官府不能不问,吃官司不能不死,于是,就同侄儿李过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二月,到甘肃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投军。
当时,杨肇基任甘州总兵,王国任参将。李自成不久便被王国提升为军中的把总。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冬,后金大举南下,京师吃紧。为了保住北京,朝廷急调四方军队赴北京防守。甘肃边兵李自成所在部队随参将王国向京师进发,途经金县(今甘肃榆中),兵士要求发饷,王国却克扣不发。于是,在榆中参将王国和当地县令被杀,兵民发动了兵变。
李自成起事后,转战汉中,参加了王左挂的农民军。
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王佐挂被明廷招降,李自成投奔张存孟,担任队长一职 。
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四月,张存孟在陕北战败后降明。十月,洪承畴正式接任三边总督。
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李自成率余部东渡黄河,在山西投奔了他的舅父闯王高迎祥,称“闯将”。
同年,曹文诏率千余关宁军击败山西境内的农民军,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逃到河南之后,被曹文诏、左良玉等多路明军包围。
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后金军第二次入塞,曹文诏被调到大同抗金,被围农民军从王朴处突围。是年六月,新任五省总督陈奇瑜乃引军西向,约会陕西、郧阳、湖广、河南四巡抚,围剿汉南农民军。
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李自成等部,见明军云集,误入兴安(今陕西安康)车箱峡(今陕西平利老县镇)。峡谷为古栈道,四面山势险峻,易入难出,唯一出口为明军所截,“马乏刍(喂牲畜的草)多死,弓矢皆脱”,情势危殆,李自成用顾君恩之计,贿赂陈奇瑜左右人士,向官兵诈降。陈奇瑜释放李自成等人,派五十多名安抚官,将农民军遣送回籍,甫出栈道,李自成立刻杀安抚官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