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有言:开疆拓土之功,以十分论,常遇春独居七八,常遇春去世的时候是穿着龙袍下葬的。 南京钟山薄雾中传出铁器叩击青石的声响,考古工作者正清理着常遇春墓前明初御碑,碑文上"开平王忠武"五个鎏金大字在朝阳下泛着微光,恍惚间将人带回六百五十六年前那个悲怆的秋日——1369年八月初九,大明开国第一猛将常遇春的灵柩抵达南京那刻,朱元璋竟当众脱下龙袍覆盖棺椁,这个打破封建礼制的举动,成就了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的绝唱。 这位被朱元璋誉为"摧锋陷阵,所向披靡"的传奇将领,人生轨迹始终与大明国运紧密交织。1355年濠州城外的深夜,25岁的常遇春带着五十骑翻越城墙投奔朱元璋时,绝不会想到十四年后自己将身披龙袍长眠钟山。 史料记载,当衣衫褴褛的常遇春跪在朱元璋面前请缨先锋时,这位未来帝王只淡淡回应:"饿着肚子打仗可不是好汉。"随即命人端来热粥——这碗粥的温度,或许就是后来龙袍相赠的伏笔。 鄱阳湖的冲天火光映照着常遇春的军事巅峰,1363年七月,面对陈友谅六十万大军压境,正是他率敢死队驾七艘火船突入敌阵,箭雨中将火把精准掷向敌军粮船。 当张定边率重兵围困朱元璋座舰时,又是常遇春飞箭射伤敌将救主,此战留下的三处箭伤,朱元璋晚年仍常向子孙提及,史家统计,常遇春参与的47场战役全胜记录,至今仍是冷兵器时代的奇迹。 北伐元朝的闪电战更显其军事天才,1368年四月,常遇春率十万精锐出师,五月破德州,六月克通州,七月兵临元大都。 面对这座经营百年的草原帝国都城,他创造性地采用"围三阙一"战术,故意留出北门缺口,迫使元顺帝仓皇北遁,当捷报传至南京,朱元璋在奉天殿当场解下腰间玉带赐予信使,这个象征最高荣誉的赏赐最终随常遇春埋入地宫。 洪武二年(1369)七月七日,常遇春暴卒于柳河川的噩耗犹如惊雷。正在批阅奏章的朱元璋掷笔于地,三道加急圣谕限令太医昼夜疾驰。 当四十岁将领的灵柩穿越山东时,沿途州县军民自发素服相送,济南百姓在城头悬挂的七百二十盏白灯笼,恰合常遇春征战天数,史料记载棺木抵京当日,朱元璋抚棺痛哭长达两个时辰,这个细节被《明太祖实录》工笔记录,成为古代君臣知遇的经典画面。 龙袍覆棺的深意远超表面荣宠,明代礼制中,五爪龙袍为帝王专属,四爪蟒袍方是臣子殊荣。 但朱元璋坚持将衮服十二章纹的赤色龙袍覆盖棺椁,更命画师绘制龙袍画像悬于太庙,这种逾越祖制的行为,实则暗藏政治智慧。 当时大明初立,北元残余屡犯边境,通过厚葬常遇春,既能激励将士报国之心,又可震慑草原诸部——那位令他们闻风丧胆的"常十万"虽逝,大明军魂犹在。 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常遇春龙袍像》揭示更多历史细节,画中武将所着确为洪武初年形制:圆领右衽、两肩日月纹,但腰间玉带却嵌有九颗东珠——这是太子规格,文物专家指出,这种刻意混杂的服饰语言,既彰显朱元璋对爱将的器重,又通过保留君臣差异维护皇权神圣。 画像眼角细微的鱼尾纹,据说是朱元璋授意添加,以此纪念常遇春四十岁盛年而逝的遗憾。 常氏家族的命运起伏更显帝王心术的复杂,1371年其子常茂因军纪问题贬谪龙州,1393年次子常升卷入蓝玉案遭诛,这些处置与常遇春身后殊荣形成鲜明对比。 但细查《明太祖敕谕》可见,朱元璋对常遇春三女常氏始终优待,其子朱标太子妃地位未受牵连,这种"罪不及孥"的处置,或许正是朱元璋对"常十万"的另类追念。 当代军事研究者重新评估常遇春的战略价值发现,他首创的"轻骑突袭+重兵合围"战法,比西方同类战术早出现四百年。 1367年平张士诚的姑苏之围,他指挥的"掘地道火攻术",与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巷战策略惊人相似,这些超前军事智慧,或许正是朱元璋称其"虽古名将未有过之"的深层原因。 走在南京紫金山北麓的常遇春墓神道,46尊石像生中,那对缺失的石虎引发游人无限遐想,文物保护碑显示,这对明代雕刻在清末被军阀盗卖,2019年大英博物馆曾展出疑似文物,中英双方至今仍在交涉。 历史长河奔涌向前,但钟山脚下那个龙袍覆棺的秋日,永远凝固着中华文明对"忠勇"二字最极致的诠释。 (本文史料来源:《明史·常遇春传》、故宫博物院文物档案、南京明孝陵考古报告)
朱元璋有言:开疆拓土之功,以十分论,常遇春独居七八,常遇春去世的时候是穿着龙袍下
文史充点站
2025-05-26 14:25:3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