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中国人不知道的是,印度除了极少数高知人士,其他包括印度高层精英,下至普通的国民大众,打心眼里是瞧不起中国,并对中国具有心理优势的。 而印度人产生这种心态并非出于对中国简单的误解,而是有着复杂的历史和现实根源。 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上长期是南亚次大陆的主导力量,英国殖民时期,印度成为英属殖民地的核心,这种经历让部分印度人产生了“继承大英帝国遗产”的错觉,把殖民者的优越感转嫁到自己身上。 即便在独立后,印度仍自视为“印度洋的主人”,这种历史惯性使得他们在看待中国时,总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 1962年的边境战争是绕不开的关键事件,那场战争以印度惨败告终,但印度社会始终难以接受这个事实,许多印度人将其视为“奇耻大辱”,至今仍在寻找各种理由为失败开脱。 这种集体创伤反而催生了一种扭曲的自尊心,不少人认为“当时只是准备不足”,甚至宣称“如果再来一次,印度必胜”,这种自我催眠式的心理防御机制,进一步强化了对中国的轻视。 再看中印经济领域的对比,1947年独立时,印度的工业实力远超中国,但如今中国GDP已是印度的3倍,人均收入也是印度的两倍,面对这种差距,印度社会没有反思自身问题,反而陷入了“丧事喜办”的怪圈。 一些学者公然宣称“印度至少领先中国30年”,这种掩耳盗铃的言论在印度国内居然颇有市场。 更讽刺的是,当印度在与巴基斯坦的冲突中遭受重创时,政府却发起“三色朝圣”庆祝活动,宣称取得了“伟大胜利”,这种病态的自我陶醉,让印度人始终活在虚幻的优越感中。 与此同时,印度的媒体和舆论误导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印度媒体长期以来对中国进行片面报道,甚至炮制虚假新闻。 比如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后,印度媒体大肆炒作“中国士兵越线被扣”,结果被中方证实纯属造谣。 更严重的是,印度某些势力建立了庞大的虚假媒体网络,专门传播抹黑中国的信息,这些假媒体不仅互相转载,还被正规媒体洗白放大,导致印度民众对中国的认知严重扭曲。 曾经,一家名为“欧盟叙事”的假媒体曾编造“欧盟拟对中国采取强硬行动”的新闻,被印度多家媒体转载后,竟成了“事实”。 政治因素层面,印度政府为了巩固统治,常常将中国作为“假想敌”,从1998年以“中国威胁”为借口进行核试验,到近年来在边境地区频繁挑衅,都是这种策略的体现。 莫迪政府上台后,更是将民族主义情绪推向高潮,通过渲染外部威胁来凝聚国内共识,在这种氛围下,批评中国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任何理性看待中国的声音都会被贴上“亲华”的标签,遭到打压。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对中国这种偏见并非普通民众的专利,印度高层精英同样深陷其中,2025年印巴冲突期间,印度《欧亚时报》发表文章称“损失装备不应成为判断胜负的标准”,实际上是在变相承认己方的失败。 总理莫迪在公开演讲中更是颠倒黑白,宣称巴基斯坦军队“如同稻草般纷纷落下”,这种自欺欺人的态度,反映出印度精英阶层对现实的逃避。 当然,印度并非所有人都抱有这种偏见,少数高知人士和学者能够理性看待中国的发展,但他们的声音在印度社会中显得微不足道。 大多数印度人仍生活在信息茧房中,被政府和媒体编织的谎言所包围,这种集体无意识的优越感,本质上是对自身不足的恐惧和逃避。 正如印度学者所言,印度对中国的情绪比对英国的仇恨更加激烈,因为中国的强大让他们不得不面对自己的虚弱。 如今的印度,就像一个沉迷于“精神胜利法”的巨人,在虚幻的优越感中自我麻痹,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印度需要正视历史、直面现实,而不是在自我催眠中越陷越深。 否则,这种病态的心理优势,终将成为阻碍印度发展的最大障碍。
其实我们中国人不知道的是,印度除了极少数高知人士,其他包括印度高层精英,下至普通
情感励志故事
2025-05-26 18:35:2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