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野心勃勃,抢先从印度手里拿到霹雳-15残骸研究,意图找到歼-20致命软肋 印巴空战结束后,印度旁遮普邦边境发现的几块金属残片,被印军迅速将其定性为 “完整俘获的中国霹雳- 15E导弹残骸” 据印度“防务研究”网站消息,日本已经经过印度同意“第一时间””获得研究许可。 而日本急于索要导弹残骸,背后是美日澳印 “四边机制”的战略算计。 日本防卫省对解放军歼-20、歼-16 配备的远射程霹雳-15 ,一直以来都深感焦虑,急于通过分析残骸完善F-35J 电子战系统,同时为其国产 AAM-4X 导弹寻找突破口。 此次合作也是日本突破 “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 的试探,试图以技术交换深化与印度的军事同盟。 而印度则妄图用残骸作筹码,换取美日在五代机和半导体领域的支持,国防部长辛格访日期间已与日方达成 “技术互换” 默契。 面对这场技术狂欢,中国军工展现出强大自信。 霹雳- 15E 出口时就已设置多重防护,核心部件采用电磁脉冲自毁和材料掺假技术,即便被逆向研究也难窥核心。 更关键的是,中国早已开启下一代导弹研发:射程 400 公里的高超音速导弹霹雳 - 17 已实战部署,配备双模导引头可穿透隐身涂层。 成都工厂的柔性生产线实现 “下饺子式” 量产,产能远超印日想象,而依托预警机数据链的体系化作战,更让霹雳 - 15 的实战效能提升数倍,岂是靠拆解残骸能破解的? 当印度在实验室里为双脉冲发动机屡试屡炸焦头烂额、日本对着十年前的雷达技术图纸苦思冥想时,中国军工的技术迭代从未停歇。 珠海航展上,适配歼 - 35 的折叠弹翼版霹雳 - 15E 已亮相,射程 500 公里的霹雳 - 21 研发也进入尾声。 这场由残骸引发的国际闹剧终将落幕,事实证明:真正的军事优势源自持续创新,而非对他国技术残片的盲目追捧。 印度和日本试图从残骸中寻找 “歼 - 20 致命软肋” 的幻想,终究会在中国制造的技术洪流中破灭。
幸亏中国早有准备:印度将把霹雳15残骸交给日本,日专家两眼放光。前段时间的印巴冲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