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山东乞丐武七,28年讨饭攒下235亩田、3800吊钱,盖房后跪求穷人孩子入学。
光绪年间,山东堂邑县一位名叫武七的贫苦人,历经28载风霜,最终创办了一所免费学校,完成了从一贫如洗到兴办教育的非凡转变。他幼年丧父,家境困顿,连名字都是后来才有的。年仅七岁,他就不得不放下书本,拿起破碗,在街头讨要食物果腹,饱尝贫困的辛酸。 日复一日的乞讨生活,让年幼的他体会到读书识字的重要性,也让他萌生了要帮助其他贫困孩子读书的念头。十四岁那年,他开始为地主做工,却因不识字屡受欺骗,这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心。
他将每日讨来的食物和微薄的钱财细心积攒,并将一部分钱财托付给一位举人保管,以保证资金安全。 他省吃俭用,甚至忍饥挨饿,只为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不少人都嘲笑他异想天开,一个乞丐居然想办学堂,但他不为所动,始终默默地坚持着,风雨无阻。
终于,在1888年,他多年的辛勤付出有了回报,他攒下了235亩土地和3800吊钱。但他并没有选择过安逸的生活,而是将这些积蓄全部投入到在柳林镇东头创办的“崇贤义塾”。办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许多贫困人家对这个由乞丐创办的学堂心存疑虑,认为孩子读书不如务农。
面对家长的不理解和拒绝,武七没有放弃,他挨家挨户地恳求,甚至跪求家长们送孩子来上学。他承诺不仅免费提供教育,还主动帮助家长们干农活、修理家什,只为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读书的机会。在柳林镇,他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这样的场景,用自己的辛劳和诚意感动了许多家长。 为了请到老师,他又四处奔走,甚至向举人长跪不起,最终请到了几位先生。
义塾逐渐有了规模,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里朗读经典,武七站在一旁,看着孩子们,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终身未娶,将全部心血倾注于教育事业。亲戚朋友得知他有田有地,纷纷上门借贷,他却都拒绝了,有人骂他是“吝啬鬼”,但他不在乎,因为他知道,每一分钱都应该用在孩子们身上。他继续在街头巷尾乞讨,为义塾筹集资金,甚至帮学生张罗婚事,换取办学经费。他的事迹传遍山东,最终得到了巡抚张曜的赏识,朝廷赐予他“武训”之名,并颁发“乐善好施”的匾额。
1896年,朝廷表彰了他的义举,赐名“武训”,并颁发“乐善好施”匾额。“训”字,既有传授知识之意,也蕴含着教化人心的深意。但他从不以此为荣,一心只想着让更多孩子读书识字。58岁那年,武训因病去世,临终前,他将义塾的账本交给乡老,最后一页画了一个简单的圆圈,那是他为自己准备的三尺墓地,就在义塾的后墙根。武训用28年的乞讨,换来了无数贫困孩子的希望,他的故事,是教育公平的生动写照,他的精神,如同明灯,照亮了那个时代的黑暗,也激励着后人继续为教育事业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