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袁世凯母亲去世,兄长袁世敦却身穿一身红衣现身,一副得意的样子站在老袁面前,而老袁却跪在地上,在他面前痛哭流涕,这是为何? (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袁世凯家族那场轰动朝野的葬母风波,要从光绪二十七年春天说起。 那年四月初八,山东巡抚衙门的后宅里突然传出一阵悲声——袁世凯的生母刘氏在济南病故了。 这位老太太生前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死后会引发一场震动半个中国的宗法之争,更牵出了袁家兄弟二十年的恩怨情仇。 刘氏原本是河南项城袁家的侧室。 当年袁保中与正房郭氏定亲后,郭家姑娘突发怪病卧床不起。 袁家急着传宗接代,又不能退婚坏了名声,就想出个折中法子:先让袁保中纳了刘氏当妾,等郭氏病好再正式迎娶。 刘氏过门那天,走的是袁宅西边的偏门,连身像样的红衣裳都没穿,只带着两个粗布包袱进了袁家。 这在讲究门第的项城地界,成了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谈资。 要说刘氏也是争气的,过门不到两年就生下长子袁世昌。 袁家上下一片欢腾,连卧病在床的郭家都派人送来贺礼。 可谁曾想,郭氏的病竟慢慢好转了,光绪六年春分那天,八抬大轿抬着凤冠霞帔的郭氏从正门进了袁宅,三牲六礼样样周全。 刘氏抱着刚满周岁的儿子躲在厢房,听着前院的鞭炮声足足响了两个时辰。 嫡庶之分就像道看不见的墙,把袁家后院隔成两个世界。 郭氏生的袁世敦从小穿绫罗绸缎,请的是举人老爷开蒙;刘氏膝下的五个儿子只能穿哥哥们的旧衣裳,教书先生也是村里老秀才。 逢年过节祭祖,郭氏带着亲生子站在祠堂前排,刘氏领着孩子们缩在角落。 有回小世凯贪玩碰倒了祖宗牌位,被族长当众抽了十鞭子,刘氏跪在青石板上求情,膝盖都磨出血来。 谁也没料到这个庶出的老三会有大出息。 甲午战后,袁世凯在小站练兵崭露头角,戊戌年又靠告密得了老佛爷青眼。 眼看着他步步高升,袁家祠堂里悄悄起了变化——刘氏的座位从最末席挪到了郭氏下首,逢初一十五的香火钱也翻了三倍。 光绪二十六年,郭氏留下的嫡子袁世敦在山东剿义和团吃了挂落,被革职撵回老家,倒让刘氏的儿子们越发显贵了。 刘氏咽气那会儿,正赶上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 慈禧带着光绪皇帝仓皇西逃,袁世凯这个山东巡抚成了京畿门户的顶梁柱。 他递上去的丁忧折子被朱笔批了"夺情"二字,老佛爷在西安行宫发话:"国难当头,忠孝难两全,袁卿且以国事为重。" 这话传回项城,族里几个长辈直嘬牙花子——按老规矩,父母丧期不守孝可是要除族的。 转年开春,袁世凯捧着慈禧特赐的正一品诰命夫人诰书,带着三千亲兵护送灵柩返乡。 一百二十匹白马拉的楠木棺材,里头衬着苏绣陀罗经被,外头罩着杏黄缎子的棺罩,浩浩荡荡的队伍从济南府走到项城地界,足足走了二十三天。 可刚进项城县境就碰了钉子。 嫡兄袁世敦穿着一身红衣带着族中老少堵在官道上,硬是不让灵柩进袁家祖坟。 这位被革职的前济南知府穿着粗布孝服,手里攥着发黄的家谱,梗着脖子嚷道:"妾室就是妾室!朝廷封的诰命也改不了出身!" 他身后七八个族老齐刷刷跪成一片,白花花胡子在风里直抖。 袁世凯在马车里气得把茶碗摔得粉碎,可掀帘子时还得堆着笑脸下轿作揖。 这场兄弟阋墙的戏码闹了整整三十五天。 河南巡抚张人骏带着师爷来劝和,袁世敦闭门不见;军机大臣徐世昌奉旨调解,他躲进祠堂抱着祖宗牌位哭诉;连西安行宫都发来懿旨,这位爷干脆在县衙门口长跪不起,口口声声"宁可忤逆太后,不能坏了祖宗规矩"。 最后惊动项城县令把八十岁的袁家族长抬出来,老爷子颤巍巍说了句:"侧室入正穴,来日祖宗怪罪,袁氏子孙担待不起啊!" 要说袁世敦这般作态,倒不全是为了礼法。 光绪二十五年他在山东带兵剿义和团,眼看就要升道台了,却让巡抚毓贤参了本"纵兵扰民"。 当时刚接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非但没替兄长说话,反而暗地里补了道折子。这事成了袁世敦心里拔不出的刺,如今逮着机会可不得好好发作? 最后还是风水先生出了主意。 在项城东南二十里的洪冢洼选了块"金龟探海"的吉壤,袁世凯咬着牙掏出十万两白银修墓园。 墓前神道能并排走四辆马车,石人石马都是从曲阜孔庙请的匠人雕刻。 下葬那天,河南各府道台来了十七八个,帅府门前车马排出五里地,光流水席就开了三天三夜,吃得邻近三个村的井都见了底。 这场丧事办完,袁世凯在母亲坟前发了毒誓:"今生今世再不踏进项城袁家寨!" 后来他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在安阳洹上村修了座比祖坟还气派的"袁林",临终前特意嘱咐要葬在洹水北岸。 倒是那位嫡兄袁世敦,后来靠着张之洞说情官复原职,但见着火车就绕道走——只因铁路是袁世凯督办洋务的政绩。 直到宣统二年病逝济南,这哥俩再没说过半句话。 信息来源:《袁氏家书》、《项城县志》、骆宝善《袁世凯评传》
1864年7月,李秀成被俘虏,曾国藩有个疑问:“秦日纲能力很差,为什么能封王;罗
【9评论】【3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