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军事学院院长李聚奎上将住院休养,偶然听到了小护士的谈话。第2天,他借着散步的名义,偷偷跑到病室最西头病房。恰好,卫兵押着1位老者出来,李院长凑上去,问:“还好吧?” 李聚奎,1904年出生于湖南安化县一个贫农家庭,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7岁才挤进私塾读了两年书,勉强认字。10岁起,他就得下地干活,扛起家里重担。1926年,他22岁,投身国民革命军第8军工兵营,后来编入湖南独立第5师,在北伐战争中当过兵,当过班长。1928年,彭德怀领导平江起义,他深受感染,果断加入,第一次党小组会上就拍胸脯说要一辈子跟党走。从那以后,他把命交给革命,再没回头。 红军时期,李聚奎一步步从排长干到师长。1933年,他29岁,接任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这支部队是红军的顶尖力量。1935年长征路上,红军被困大渡河,敌军围得水泄不通。他带着红一师冒雨急行军70多公里,一天一夜赶到安顺场,指挥17名勇士靠一条小船强渡成功,硬是撕开敌军防线。周恩来后来夸红一团是“天下第一团”,杨得志也说这离不开李聚奎带兵的本事。 抗日战争打响,李聚奎调到八路军129师386旅当参谋长,参与百团大战,帮着打了不少硬仗。解放战争时,他跑到东北,干起了军区后勤部参谋长兼西线后勤司令员。平津战役那么大的仗,后勤没掉链子,全靠他调度给力。新中国成立后,他没闲着,1950年代当过石油工业部部长,带着人开发克拉玛依油田,还操心军队后勤现代化建设。1958年,他54岁,评上开国上将,胸前挂满勋章: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后来,1988年又拿了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73年,李聚奎69岁,身体不行了,住进北京301医院。他住东头病房,每天只能在走廊溜达几步,晒晒太阳。有一天,他耳朵尖,听到小护士嘀咕,说西头病房有个“特殊病人”,看守得跟铁桶似的。他脑子一转,猜可能是老熟人。第二天早上,他拄着拐杖,慢慢挪到西头,果然看到卫兵押着个瘦得像竹竿的老头出来。他认出来了,这是长征时一块儿扛过枪的战友。他强撑着上前问了句,老头笑了一下,可卫兵不等人,立马把人带回房,门一关,再没动静。没多久,医院传出消息,老战友走了,死因没人提。李聚奎躺在病床上,心里堵得慌,后悔没多聊几句。 那时候的医院不像现在,条件简陋得很。东头病房光线暗,西头更沉闷,空气里全是消毒水味。李聚奎住院也不是啥稀罕事,他这辈子打仗、搞建设,身体早就掏空了。可这次偶遇,让他回忆起革命那会儿的苦日子。长征路上,饿了啃树皮,冷了裹破棉袄,战友一个个倒下,能活下来全是命硬。他跟那个老战友,年轻时一起出生入死,后来却天各一方,连最后见一面都这么匆匆忙忙。 1973年之后,李聚奎没消停。1977年,他73岁,身体好点后又回中央军委当顾问,帮着军队搞现代化。晚年他还写回忆录,把过去的事记下来,给年轻人讲讲那段历史。他常说,革命不是喊口号,是拿命拼出来的。1995年6月25日,他91岁,走完了这一生。去世前,他叮嘱家人把自己骨灰撒回湖南老家,说要落叶归根。 李聚奎这辈子,从农村娃到开国上将,太不容易了。他打过仗,管过后勤,还搞过石油,没啥架子,就是实干。1973年那次偶遇,像个小插曲,却让人感慨万千。那个老战友是谁?为啥被看守?没人说得清。但这事提醒大家,革命那代人,命硬归硬,晚年也不好过。他们打下的江山,咱们现在享着,可他们自己呢?不少人落得个孤零零的下场。
1973年,军事学院院长李聚奎上将住院休养,偶然听到了小护士的谈话。第2天,他借
小史论过去
2025-05-27 19:50:07
0
阅读:1185
学习
孙子,老熟人是谁?你丫也没说出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