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北京通县卫戍区警卫三师的一个看守所里,张学思没撑过去,死了,他54岁,是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的亲弟弟。 张学思1916年1月6日出生在辽宁沈阳,是张作霖和三夫人许谢旸的儿子。作为奉系军阀的后代,他小时候住在大帅府,身边全是权势和财富。但他没被这些迷住眼,12岁那年,也就是1928年,他考进奉天同泽中学,成绩特别好,脑子灵光得不行。1931年,他转到北平汇文中学读书,正赶上九一八事变,日本占了东北。他哥张学良执行不抵抗政策,这事儿让他特别失望,从那时候起,他心里就种下了爱国的种子。 1933年,17岁的张学思通过王金镜介绍,加入了中共外围的反帝大同盟,没多久就正式入党。那时候他就下定决心,要为民族解放干点实事儿。党组织看他出身军阀家族,派他去东北军第六十七军特务队搞兵运,借着家里的背景在军队里拉人脉。1935年,张学良推荐他进了南京中央军校第十期预备班,接受正规军事训练。1936年西安事变,他人在南京,被国民政府抓了几天,放出来后接着念书,1937年初毕业,进了东北军第五十三军,从见习排长干到上尉参谋。 毕业后,中共又派他去上海、南京、武汉,联系东北军旧部,想办法救被软禁的张学良。1938年,他干脆去了延安,进了马列学院,学马克思主义和军事战略。1939年,他在抗大三分校当东北干部队队长,带队伍特别有一套。抗战期间,他在晋察冀军区干参谋处长,1941年春季和秋季的反扫荡战役,他都立了大功。新中国成立后,他1953年当了海军副参谋长,1955年升少将,还去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深造了两年,回来后当海军参谋长,给海军现代化出了不少力。 1967年9月11日,张学思因为所谓的“东北帮”案件,被抓进了北京通县卫戍区警卫三师的看守所。那地方条件差得要命,冬天冷得像冰窖,夏天热得像蒸笼,吃的也就是稀粥和硬馒头,根本填不饱肚子。他本来就爱抽烟,牢里只能抽那种便宜货,烟雾呛得肺更不行了。他脾气直,有时候看不下去就发火,但发火也没用,日子还得熬。 到1970年初,他的身体彻底垮了。胃溃疡疼得吃不下饭,肺病让他咳个不停,喘气都费劲。1968年他就因为病重住过院,医生说是重度营养不良、结核病和心脏病,得好好治,可实际没人管。1970年5月29日早上,他没撑过去,倒在床上走了,死因是肺部空洞破裂加上心肌衰竭,54岁就这么没了。官方说是“因病不治”,但谁都知道,那种监禁条件不把人拖死才怪。他的遗体没穿军装,火化后骨灰放八宝山普通室内,就这么草草了事。 张学思死后,家里人和战友一开始没法替他喊冤。1971年林彪事件后,风向变了,他妻子谢雪萍直接给毛泽东写信,要求复查案子。这才有了转机。1975年4月8日,海军开会,正式给张学思平反,承认他在海军建设上的功劳。1980年12月,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又发报告,彻底给他正名,说他是中国海军的奠基人之一,功绩不容抹杀。 张学良那时候在台湾被软禁,根本不知道弟弟死了。1991年,吕正操去纽约看他,讲了张学思的事。张学良听完沉默半天,点了根雪茄,说了句“他不懂忍耐”。这话听着简单,但里头藏着他对弟弟的复杂感情。2000年,张学良100岁时,谢雪萍带着张学思的照片去夏威夷看他。他盯着照片看了半天,眼眶红了,说“别放那儿,看着心痛”。这兄弟俩的情分,隔着几十年的生死,还是那么深。 张学良2001年去世,活了100岁。他晚年日记里说自己一生没大功也没大错,但知情人都明白,他对弟弟的遭遇一直放不下来。张学思这辈子,从军阀少爷到革命军人,再到囚禁而死,折射出乱世里个人命运的无奈。他宁折不弯,最后拿命换来了信念,如今历史记住他,是中国海军的先驱。 张学思和张学良,俩兄弟的人生路完全不一样。张学良是大帅府的少帅,九一八事变后不抵抗,西安事变后被软禁,活到100岁,选择了忍耐和妥协。张学思呢,从小就跟哥哥不一样,九一八事变点燃了他的爱国心,投身革命,宁可死也不低头。哥哥忍了一辈子,弟弟硬了一辈子,结果一个长寿却失自由,一个早逝却留功名。这俩人,一个是隐忍的大哥,一个是刚烈的弟弟,性格决定命运,时代也推着他们走上了不同的路。 张学思的故事不只是他一个人的事,背后是那个动荡年代的缩影。他出身军阀之家,却没走老路,反而投身革命,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海军建设拼尽全力。他的死,既是个人悲剧,也是时代洪流下无数人命运的写照。他被平反后,后人开始重新看他的贡献,海军现代化的根基里有他的一份汗水。 再说张学良,他对弟弟的死肯定有愧疚。西安事变后,他被软禁几十年,没能帮弟弟一把,晚年听闻真相,那份心痛藏都藏不住。兄弟俩的选择,一个屈从现实,一个抗争到底,谁对谁错不好说,但都让人感慨:乱世里,个人的信念和牺牲,能有多大意义?
1970年,北京通县卫戍区警卫三师的一个看守所里,张学思没撑过去,死了,他54岁
小史论过去
2025-05-27 19:50:07
0
阅读: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