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迟死几年,扛得住秦末农民起义吗? 公元前207年的巨鹿城下,项羽正带着他的江东子弟兵,准备与秦军主帅章邯展开那场改变历史的决战。战鼓声震天动地,两军对峙的紧张气氛让整个战场都凝固了。但如果我们把时间往前推三年,假设那个在沙丘宫中突然驾崩的始皇帝还活着,此刻站在秦军阵前的,就不会是这个半路出家的章邯,而是那个让匈奴闻风丧胆的蒙恬将军。 章邯原本只是个负责修建骊山陵墓的少府,算是个工程监理。秦末大乱时,朝廷实在找不到能打仗的将军,只好让他临时抱佛脚,带着一群刑徒和奴隶组成的杂牌军去平叛。这支军队说是秦军,实际上战斗力和士气都成问题。相比之下,蒙恬手下的长城军团可是货真价实的精锐部队。这些士兵常年驻守北疆,与匈奴作战经验丰富,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 蒙恬这个人在秦朝将门中地位极高,他的祖父蒙骜、父亲蒙武都是秦国的名将。蒙恬本人更是深得始皇帝信任,不仅负责修建万里长城,还统领着秦朝最精锐的三十万大军。公元前215年,蒙恬率军北击匈奴,一举收复河套地区,把匈奴打得向北逃窜七百多里。这样的战绩,章邯拍马也赶不上。 始皇帝用人的眼光确实毒辣。从早期重用吕不韦,到后来提拔李斯,再到军事上倚重白起、王翦这些名将,每一步都踩在了点子上。吕不韦虽然后来因为政治斗争败北,但他在秦统一初期的贡献不可否认。李斯更是始皇帝的得力助手,郡县制、统一文字这些重大改革,都有李斯的功劳。军事上,白起长平之战坑杀赵军四十万,王翦灭楚用了六十万大军,这些都是始皇帝敢于放权、善于用人的体现。 回到秦末的乱局,表面上看是陈胜吴广因为"失期当斩"而被迫起义,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陈胜吴广确实是因为大雨耽误了行程,按照秦法要被砍头,所以才铤而走险。但他们的起义迅速得到了六国旧贵族的响应,这就不是偶然了。赵王歇、齐王田儋、燕王韩广,这些人一个个都跳出来恢复自己的国家,说明秦朝的统治根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牢固。 始皇帝生前那些巡游天下的举动,现在看来就别有深意了。从公元前220年开始,始皇帝几乎每年都要外出巡游,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这些巡游表面上是游山玩水,实际上是在进行武装巡视,震慑地方势力。每次出行都带着大批禁军,到了地方就召集当地官员和豪强,既是展示皇威,也是在摸底排查。 公元前210年7月,沙丘宫中那一声长叹,彻底改变了中华大地的命运走向。始皇帝在这座位于今天河北平乡的行宫中突然驾崩,而此时距离咸阳还有数百里路程。更要命的是,随行的只有少数几个心腹:丞相李斯、宦官赵高,还有始皇帝的小儿子胡亥。长子扶苏远在北方边境监军,根本不知道父皇已经去世。 赵高这个人精明得很,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回咸阳的路上,他说服了李斯,两人合谋篡改了始皇帝的遗诏,原本应该继位的扶苏被赐死,胡亥反而成了二世皇帝。更关键的是,为了掩盖始皇帝已死的消息,他们在炎热的夏天里,用鲍鱼的臭味来掩盖尸体的腐臭,一路装作始皇帝还活着的样子回到了咸阳。 这种信息的完全阻断,在始皇帝生前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始皇帝在位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信息传递系统,从中央到地方,层层汇报,事无巨细都要上达天听。他经常微服私访,暗中了解民情,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的耳目。而且始皇帝性格多疑,对身边的人从不完全信任,赵高这样的宦官根本没有机会一手遮天。 胡亥上台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个年轻皇帝从小养尊处优,对治国理政一窍不通,完全被赵高牵着鼻子走。赵高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故意把胡亥与外界隔离开来,所有信息都必须通过他来传达。最著名的就是"指鹿为马"的故事,赵高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指着一只鹿说是马,胡亥居然也跟着点头称是。这种荒唐事在始皇帝时代简直不可想象。 两代皇帝在治国理念上的差异更是天壤之别。始皇帝推行的是严格的法治,但这个法是有章可循的,不管是皇族还是平民,犯了法都要按条文处理。他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这些措施看似严苛,实际上是在建立一个公平有序的社会秩序。老百姓虽然害怕严法,但至少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心里有个底。 胡亥的做法就完全是另一套了。他不但没有继承父亲的治国智慧,反而变本加厉地压榨百姓。修建阿房宫的工程不但没有停止,反而规模更大了。原本始皇帝规定的税收标准,到了胡亥手里又增加了好几倍。最让人受不了的是,胡亥还大肆封赏自己的亲信,这些人到了地方上就是土皇帝,横征暴敛,无法无天。 当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时,如果始皇帝还在位,局面绝对不会失控到如此地步。始皇帝的应对方式很可能是立即下令全国戒严,调集各地驻军迅速平叛。秦朝当时在全国各地都有驻军,关中地区更是有大量的预备兵源。萧何后来能够在关中为刘邦筹集到那么多兵员和粮草,说明秦朝的动员能力其实很强,只是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始皇帝迟死几年,扛得住秦末农民起义吗? 公元前207年的巨鹿城下,项羽正带着他
熹然说历史
2025-05-27 22:32:47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