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潘美对曹彬说:“你若擒获李煜,官家必封你为相。”曹彬却说:“此相做不得。”等到南唐后主李煜投降,宋太祖要拜曹彬为相时,曹彬果然拒绝了,可他的一番话反而让宋太祖更高兴了。 你有没有想过,在古代那个追名逐利的年代,有人竟然会主动放弃人人梦寐以求的相位?北宋名将曹彬就干了这么一件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潘美曾拍着胸脯说:“你若擒获李煜,官家必封你为相。”结果南唐后主李煜真的投降了,宋太祖赵匡胤果然要拜他为相,可曹彬却摆摆手说:“这相我做不得。”更离奇的是,他拒绝之后,赵匡胤非但没生气,反而更高兴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要讲这个故事,先得认识一下曹彬这个人。他生于931年,河北灵寿人,家里不算大富大贵,但也有点背景——他妈是后周太祖郭威贵妃张氏的妹妹,算得上有点皇亲国戚的身份。小时候的曹彬不爱张扬,性格沉稳,做事靠谱,长辈们都说他“将来肯定有出息”。这可不是瞎夸,事实证明,他还真成了大器。 后周时期,曹彬从基层干起,先是管潼关的军事,后来又负责宫廷礼仪,干得有条不紊。后来,他还被派去吴越当使者,跟人家国王谈条件,愣是把任务完成得滴水不漏,连赵匡胤都对他刮目相看。宋朝建立后,他也没闲着,带着兵打北汉,攻城略地,军纪严明,名声越来越响。曹彬这人有个特点,不贪功,也不摆架子,跟谁都客客气气的,但骨子里又有股硬气,这为他后来的大场面埋下了伏笔。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974年,北宋建国没几年,赵匡胤下定决心要收拾南唐,彻底统一南方。当时的南唐后主李煜,虽然打仗不行,但写词可是个天才,手下还有十多万水陆军,守着长江天险,不是好啃的骨头。赵匡胤点了曹彬当主帅,让他带兵南下。出发前,潘美——另一个北宋开国功臣,跟曹彬关系不错——半开玩笑地说:“兄弟,你要是抓住李煜,皇上肯定封你做相,到时候别忘了请我喝酒啊。”曹彬听了只是笑笑,淡淡回了句:“这相做不得。”当时谁也没当回事,以为他随便谦虚两句。 曹彬带兵一路势如破竹。先是攻下峡口寨、池州这些重镇,后来在采石矶搭浮桥,硬生生过了长江,把南唐军打得七零八落。到了金陵城下,南唐军拼死抵抗,可曹彬愣是用稳扎稳打的法子,把李煜逼得走投无路。975年,李煜开了城门投降,曹彬把他押回了汴京。这仗打得漂亮,曹彬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 凯旋那天,赵匡胤高兴得不得了,在朝堂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说要封曹彬为相。这可是天大的荣耀,多少人一辈子都盼不到啊。可就在大家都等着曹彬点头谢恩的时候,他却跪下来说:“陛下,臣不敢受。北汉还在,太原没平,国家大事没完,臣哪来的功劳当相?”这话一出,满朝震惊。赵匡胤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连声说好,还赏了他二十万钱。潘美在旁边偷笑,把之前跟曹彬的对话一五一十说了出来,赵匡胤听了更乐了,直夸曹彬有格局。 为啥曹彬不要这相位呢?说白了,他觉得自己功劳没到那份上。北汉的刘继元还占着太原,宋朝的江山还没彻底稳下来,他不想在这时候给自己加冕。更重要的是,他不想让赵匡胤觉得自己是个贪功的人。这种想法在当时可不多见,毕竟功劳摆在那儿,换别人早乐得屁颠屁颠地接下了。可曹彬偏不,他心里装着更大的局。 南唐平定后,曹彬没停下来歇着。乾德二年,他又跟着大军去打后蜀。那时候蜀地富得流油,打完仗后不少将领都放纵手下抢东西,可曹彬不一样,他管得严,只让人拿点书,其他一律不许动。老百姓看在眼里,都说他是个好人。赵匡胤听说后,又想给他加官,他却推辞说:“大家都在出力,凭啥就赏我一个?”赵匡胤硬是按不住他的功劳,逼着他升了职。 后来赵光义当了皇帝,曹彬的地位更高了,被封为“使相”,这可是实打实的顶级待遇。可他还是那副老样子,不骄不躁。986年,他带兵打辽国,结果因为孤军深入吃了败仗,被贬了官。不过没多久又官复原职,足见朝廷对他的信任。999年,曹彬在汴京去世,享年68岁,死后被追封为中书令、济阳郡王,谥号“武惠”。他孙女还当了宋仁宗的皇后,家里好几代人都跟着沾光。 曹彬这辈子,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实打实的本事和品格。他打仗厉害,但从不滥杀;功劳大了,却从不自满。南唐战役里,他为了不屠城,甚至装病逼着将领们发誓不乱来,金陵的百姓这才保住性命。这种仁厚和智慧,搁在哪个朝代都是稀罕货。
一天,潘美对曹彬说:“你若擒获李煜,官家必封你为相。”曹彬却说:“此相做不得。”
运赛过去
2025-05-28 15:05:09
0
阅读: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