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和岳飞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为什么她一字不提岳飞呢? 翻开《宋史》,能看

天天说史 2025-07-11 22:05:30

李清照和岳飞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为什么她一字不提岳飞呢? 翻开《宋史》,能看到两个名字的时间线是交叠的。李清照生于1084年,岳飞生于1103年,相差不到二十年;岳飞1142年被冤杀时,李清照58岁,正在江南辗转漂泊,按说不该毫无耳闻。可翻遍她存世的词作和文章,确实没提过“岳飞”二字,连岳家军的事迹都没半句涉及。 这得先看看两人的生活轨迹差多远。李清照是山东章丘人,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丈夫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夫妻俩一辈子都在跟古籍、碑帖打交道。靖康之变前,她的生活是“赌书消得泼茶香”,就算偶尔写“生当作人杰”,也是借项羽说些文人式的感慨。 岳飞呢?河南汤阴人,从小跟着周侗学武,二十岁就投了军。他的世界是战场、军营、沙盘,眼里是“靖康耻,犹未雪”,嘴里说的是“直捣黄龙府”。两人一个在士大夫的书房里摩挲古玉,一个在战场上挥枪斩将,人生轨迹就像两条平行线,别说见面,连间接交集都难找到。 更关键的是,岳飞被冤杀时,正是南宋最压抑的年头。宋高宗赵构怕岳飞真的迎回徽钦二帝,自己皇位不保,跟秦桧合谋罗织了“莫须有”的罪名。那会儿凡是替岳飞说话的人,轻则贬官流放,重则掉脑袋。韩世忠质问秦桧“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结果被罢了兵权,闭门谢客才保了条命。 李清照经历过靖康之变的血与火,早就懂了乱世里的生存法则。她南渡后,丈夫病死,毕生收藏的金石文物丢了大半,从名门闺秀变成了“漂流遂与流人伍”的孤妇。她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写“满地黄花堆积”,字字都是丧乱之痛,可这些痛里,从不敢明着指向当朝权贵。不是不敢痛,是不敢用具体的名字去碰那根政治红线——岳飞的案子,当时就是碰不得的雷。 再说,李清照的笔墨向来是“以小见大”。她不写具体的将军或战役,可字里行间全是家国沦丧的影子。“江山留与后人愁”,这“江山”里,难道没有岳飞们浴血奋战的土地?“永夜恹恹欢意少”,这“欢意少”里,难道没有对忠良蒙冤的无声叹息?她的文字像细针,扎的是时代的痛点,却偏不指名道姓——这是文人在高压下的生存智慧,也是一种更隐晦的呐喊。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李清照的作品丢了太多。她晚年曾整理自己的文稿,写了篇《金石录后序》,说“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可见是想把作品传下去的。可南宋兵荒马乱,她的文稿散佚了十之七八。现存的《漱玉词》不过几十首,说不定当年她真的写过关于岳飞的句子,只是没逃过战火和岁月的消磨。 其实不光李清照,南宋初年的文人里,敢明着写岳飞的也没几个。陆游出生时岳飞刚死两年,他写“铁马冰河入梦来”,也没直接提岳飞;辛弃疾年轻时参加过抗金义军,词里全是“金戈铁马”,可涉及岳飞的内容,也是到了晚年才敢隐晦提及。那个年代,说真话是要付代价的,尤其是说一个被皇帝定罪的“罪人”的好话。 倒是李清照晚年,曾在杭州见过韩世忠的妻子梁红玉。有人说,她俩在西湖边的画舫上聊过天,梁红玉说起岳飞被害时,拔剑劈了桌子,李清照只是默默斟酒,说了句“世事难料”。这话没记载在正史里,可想想也合理——有些痛,只能烂在心里,变成词里那些“欲说还休”的叹息。 参考《宋史·李清照传》《宋史·岳飞传》《漱玉词笺注》。

0 阅读:76

评论列表

圝圣言圝

圝圣言圝

2
2025-07-12 09:35

请问岳飞提起过卢俊义吗?难道同一个师傅连名字都不知道吗?这一切证明,所谓“名将”岳飞全是编造的。当时他并不出名。

圝圣言圝

圝圣言圝

1
2025-07-12 10:30

还有郭靖厉害吧,可谓一代大侠。又为南宋战死在襄阳。请问当时的宋理宗知道吗?宋理宗不宣扬郭靖的功绩,是不是想讨好蒙古呀?同理岳飞的功绩连赵构都不知道,凭啥李清照应该知道呢?要知道岳珂编岳飞功绩时已经是1215年了。李清照早就死了,根本就没看过这本书。

猜你喜欢

天天说史

天天说史

天天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