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义安”还有一个很通俗的叫法,是“潮州帮”,最早可以追溯到晚清光绪二年(1866年)的潮州鹤佬帮。这万安帮的发展势头还是不错的,不过可惜在1919年的时候就分裂了。其中,一帮人另立了一个山头,成立了“义安帮”。 1921年这一年,义安帮跑去了香港,注册了一个“义安工商总会”的公司。 这个公司存在了差不多26年的时间,在1947年取消了注册,同时正式更名为“新义安”,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早年间,新义安的发展其实不好,甚至一度到了分崩离析的地步。 尤其是1953年,这一年,新义安的大龙头被要求离港,大龙头不在,群龙无首。帮会一下就变成了一盘散沙,一夜之间冒出很多个分支,比如什么敬义、义群等等。还好新龙头能力挽狂澜,威逼利诱,一套连招打下来,这才好不容易稳住了基本盘。 虽然没有分崩离析,但也是让新义安元气大伤,一直到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新义安才逐渐恢复了元气。并且,也是在八十年代的时候,新义安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到八十年代中期的时候,新义安内部的组织架构已经很完善了。 和其他帮会不同,其他帮会的大龙头会更换,但新义安只认向家这个大龙头,换谁来了都不好使。 在大龙头下面,就是“五虎”和“十杰”,并且在各个区域,分别设置了一个话事人坐馆。 这就是新义安大体上的组织框架。 这样一看,还真有一点议会内阁制的样子。 在我们的印象中,新义安好像就只是活跃在香港一地。其实不然,到九十年代的时候,这个帮会的成员就差不多有十万人了。除了在香港,美国、加拿大、东南亚、西欧各地都有新义安的影子。 新义安现在还存在吗?自然是还在的,只不过现在的新义安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而且,也转行了,主要是凭借着电影、娱乐、外贸、地产等行业盈利。
最近看晚清的资料,我就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晚清很多地方官对革命党脾气相当好
【109评论】【10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