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除了宠信黄皓,还在这一时期大搞册封和追谥。先来看册封,刘禅共有七个儿子,按年

断代史鉴 2025-07-14 00:38:03

刘禅除了宠信黄皓,还在这一时期大搞册封和追谥。先来看册封,刘禅共有七个儿子,按年龄次序分别为刘璇、刘瑶、刘琮、刘瓒、刘谌、刘恂、刘虔(孙盛《蜀世谱》将刘禅幼子的名字记载为刘璩)。其中刘璇和刘瑶于延熙元年(公元238年)被立为太子和安定王;刘琮于延熙十五年(公元252年)被立为西河王;刘瓒于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被立为新平王;而其他三人于景耀二年(公元259年)六月同时被封王,分别为北地王、新兴王、上党王。这些王爵的封地无一例外都在魏境之内,估计刘禅也是为了省事,反正都在成都待着,也没必要搞那么复杂。 儿子们封王的热闹劲儿还没过去,景耀三年(公元260年)秋九月,刘禅又干了一件大事——大规模追谥已故功臣。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这几位蜀汉开国的重量级元勋,在去世几十年后,终于等来了皇帝迟到的官方“盖棺定论”。紧接着第二年(景耀四年,公元261年),追谥的名单又加上了赵云。诸葛亮虽然更早去世,但他在刘禅心中地位特殊,早在生前就封了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侯”也是早早定下,没等到这次“批量处理”。 猛一看,这像是刘禅在搞“忆苦思甜”,怀念先辈创业艰难,激励后来者。追封的都是响当当的名字,关羽壮缪侯、张飞桓侯、马超威侯、黄忠刚侯、庞统靖侯、赵云顺平侯,听着都挺威风。给儿子们封王,哪怕封地在敌国,好歹也是自家血脉,似乎显得皇家枝繁叶茂。表面功夫做得挺足。 但细琢磨,味道就变了。景耀年间是什么时候?姜维还在外面和魏军死磕,仗越打越吃力,地盘越来越缩水,朝堂上黄皓弄权,有本事的人要么被排挤要么寒了心。国家眼瞅着风雨飘摇,大厦将倾。这时候,刘禅和黄皓在成都城里忙活啥?忙着给几十年前就入土的老将军们发“荣誉证书”,忙着给一群养在深宫、对国家军政毫无建树的儿子们发“空头支票”——封地都在人家魏国手里呢!这操作,怎么看都透着一股子荒诞和逃避现实的味儿。 问题出在哪?不是追谥功臣本身不对,而是时机和目的太可疑。真要提振士气、凝聚人心,最该做的是啥?是好好支持前线浴血的将士,是整顿吏治、选拔贤能、清理像黄皓这样的蛀虫!给死人追封,给儿子挂虚名,对解决迫在眉睫的亡国危机有一毛钱帮助吗?没有。这更像是一种精神麻醉,一种鸵鸟政策。仿佛通过大张旗鼓地“表彰历史”,就能掩盖当下治理的无能和危机四伏的现状。通过“皇家开枝散叶”的假象,就能给自己壮胆,假装江山还很稳固。 更讽刺的是人才断层。追谥名单上星光熠熠,全是刘备时代的老班底。刘禅自己当皇帝这几十年,除了一个诸葛亮(还是老爹留下的)和后期苦苦支撑的姜维,蜀汉朝廷自己培养、提拔、倚重的、能在死后也配享如此哀荣的顶级文武重臣,几乎为零!这本身不就说明了大问题吗?人才凋敝,后继乏人。朝廷的心思根本没放在发掘和培养新一代栋梁上,全耗在内部倾轧和搞这些虚头巴脑的表面文章上了。追谥先辈的荣光越耀眼,越反衬出当下朝堂的黯淡与空虚。 刘禅和他身边的决策层,似乎沉浸在一种自我营造的“盛世”幻觉里。册封儿子,感觉皇家血脉昌盛;追谥功臣,显得朝廷不忘本、尊崇元老。成都城里这套仪式搞完,仿佛天下太平,祖宗基业稳如泰山。至于魏国大军压境?姜维在前线缺兵少粮?地方上民力疲惫?这些问题,大概都被“追谥功臣”的盛大典礼和诸位皇子“王爵”的光芒暂时掩盖了。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自我欺骗。 所以,看刘禅在蜀汉最后十年的这些“大动作”,千万别被表面的热闹唬住。 给儿子封虚名王,给死人追谥显赫爵位,与其说是励精图治的举措,不如说更像是一个末代王朝在无力回天时,给自己举办的一场盛大的、充满悲凉意味的告别仪式彩排。他们用回忆过去的辉煌和编织虚幻的家族荣耀,来逃避和麻痹对残酷现实的恐惧。当蜀汉真正需要的是钢刀铁甲、良将贤相、务实图强的真本事时,刘禅和黄皓们却在忙着批发荣誉爵位,这本身就预示了帝国余晖的迅速黯淡和不可避免的终局。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52

猜你喜欢

断代史鉴

断代史鉴

分朝代深挖中国史,从先秦到民国,每期一个断代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