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娃娃”高考621分 身体的“禁锢”没有挡住她的求学路 玻璃娃娃的高考突围:在骨折与星光间穿行 一、大山里的“玻璃房子” 从巴东县城出发,沿着盘山公路转了三个小时,武陵山余脉的雾气里,青果山村的石板路终于显形。田艳青家的土坯房藏在竹林深处,推开门时,她正坐在轮椅上,阳光透过塑料布蒙的窗户,在她校服裤脚投下细碎的光斑。 “阿姨,您别扶我,我自己能挪。” 她想伸手接我们带的慰问品,却因肌肉萎缩,手臂晃得厉害。这个被称为“玻璃娃娃”的女孩,身体里像装了易碎的玻璃,稍不小心就骨折—— 从记事起,她已经经历了7次骨折。 二、骨折是生活的“常客” “六年级那年,下楼梯摔了一跤,就骨折了。” 田艳青掀起裤管,小腿上蚯蚓般的手术疤扭成绳,“成骨不全症,骨头比常人脆,医生说我是‘玻璃人’。” 妈妈在灶台边抹眼泪:“有回她趴在桌上写作业,胳膊肘压久了,骨头就裂了,疼得直冒冷汗,还说‘妈,我歇会儿就好,作业没写完’。” 可这样的“歇会儿”,常常是卧床几个月,错过期中考试,错过春游,错过同龄人奔跑的童年。 三、书桌上的突围战 田艳青的书桌挤在堂屋角落,摞着半人高的课本,最旧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封皮都磨白了。她指着墙角的拐杖:“初中开始住校,每天得拄拐走二十分钟山路。有回下雨摔了,膝盖磕在石头上,同学们把我抬回教室,书包里的复习资料没湿一页。” 高考前的百日冲刺,她在教室里骨折过两次。第一次是默写时手一抖,骨折的剧痛让她把钢笔都攥断了,却咬着牙说“老师,我想把这篇文言文背完”;第二次是模考时,邻座同学不小心碰了她的椅子,她摔在地上,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还是坚持把答题卡填完。 四、621分的“奇迹”密码 查分那天,爸爸攥着老年机的手直抖。当“621分”的数字跳出来,这个在工地搬砖的汉子,对着手机屏幕哭出了声。田艳青却很平静:“每天五点半起床,把政治知识点贴在轮椅扶手上,边输液边背;数学题做不了就口述思路,让同桌记下来;英语作文写在纸片上,攒够十张让老师批改……” 班主任李老师红着眼圈说:“她的错题本比字典还厚,每道题都标着‘骨折时做的’‘打石膏时补的’。有次我去医院看她,她躺在病床上,举着小台灯写地理笔记,说‘秦岭—淮河线不能忘,这是必考点’。” 五、折不断的求学路 “身体被禁锢在轮椅上,可知识能带我飞。” 田艳青摸着书包里的录取通知书,笑出两个酒窝,“填报志愿时,我选了师范院校的汉语言专业,想当老师,告诉更多像我一样的孩子,骨折折不断梦想。” 妈妈把晒干的橘子皮装进她的行李箱:“这孩子,每次骨折疼得打滚,还说‘妈,等我考上大学,带你去城里看黄鹤楼’。” 窗外的竹林沙沙响,像在应和这个诺言。 六、与命运的温柔对抗 我们离开时,田艳青正给村里的留守儿童辅导作业。轮椅在石板路上碾出浅浅的辙,她的声音像山间的溪水:“姐姐小时候也觉得自己飞不起来,可知识就是翅膀呀……” 孩子们仰着的小脸,被她的故事映得发亮。 这个大山里的“玻璃娃娃”,用7次骨折、无数个与疼痛较劲的日夜,证明了教育最朴素的力量—— 当身体被禁锢,当命运设下重重关卡,知识能劈开荆棘,让折翼的灵魂,也能飞向最亮的星光。她的621分,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给所有困境中的人一个答案:只要想学,没有什么能拦住求知的脚步,因为真正的翅膀,长在心里 。 田艳青的故事,像武陵山巅的星光,微弱却坚定。它让我们看见,教育公平的光,照进了最偏远的山村,照在了最易碎的身体上;也让我们懂得,所谓“奇迹”,不过是有人在命运的裂缝里,把求学的渴望,活成了永不放弃的日常。当我们抱怨读书苦时,该想想青果山村的“玻璃房子”里,那个举着台灯写笔记的身影—— 原来,真正的热爱,从不怕骨折,从不怕山高路远。
妹妹高考后姑姑找我要奖励[汗]
【2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