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北京,原本谈笑风生的邓小平突然沉下脸来,声音严肃地说:“全中国,只有他

牧童的娱论 2025-07-14 13:46:15

1982年北京,原本谈笑风生的邓小平突然沉下脸来,声音严肃地说:“全中国,只有他的任命不受年龄限制!” 信息来源:青年报——青春告白祖国|无名无利无悔 有情有义有祖国 钱伟长,1912年生于江苏无锡,祖籍浙江绍兴。 他本来学的是文学,大学念的是中文系,语文极好,被称作“中学语文状元”,却因为抗战爆发,立志“工业救国”,毅然转学到清华大学物理系,从零开始学理工。 他是中国为数不多、文理兼通、精通多国语言、跨越多个领域的顶级科学家。 他的老师,是当时的力学泰斗——冯·卡门。当年,钱伟长、钱学森、郭永怀三人并称“加州理工三杰”,被誉为“中国空气动力学的三根支柱”。 在二战时期,美国国防部极力想要留下他,甚至愿意为他提供极高待遇。但钱伟长拒绝了,他说: “我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魂。中国比美国更需要我。” 他怀抱满腔热血,冒着风险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只为中国能掌握自己的科技命脉。 957年,反右运动席卷全国,许多心系国家命运、敢于直言谏言的知识分子被错误地打成“右派”。 钱伟长,作为全国人大常委,在会上提出了几条关于发展科技教育、改善知识分子待遇的建设性建议。 本意是希望国家能更加重视科研人才,避免大批人才流失,结果却被定性为“攻击党”、“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被打成“极右分子”,遭到严重打击。 此后,他被撤销一切职务,公职全无,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的讲堂,一下被贬至北京的一家锅炉厂劳动。 他白天在车间里锉刀、搬煤、烧锅炉,双手磨得满是老茧,脸上常年灰黑,被工人们戏称“老烧锅”。 可他从不抱怨,不自怜,总是默默做事,尽职尽责。他甚至还主动请缨去最苦的岗位,因为“在那里安静一些,我还能想点问题”。 晚上回到简陋的职工宿舍,他没有歇着,而是点上昏黄的灯,在破旧的桌子上画图、推公式、做笔记。 没有实验室,他就在脑中模拟;没有计算器,他靠手工演算;没有助手,他一人担起整项研究。他把自己对弹性力学、壳体结构的研究成果写成论文,寄往国外权威学术期刊。 几年后,一些论文陆续发表,竟然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强烈反响。有位英国科学家惊讶地说:“这个中国人竟然在没有任何实验条件下,做出了顶级的理论成果!” 这些成果,后来成为中国航天、船舶等领域基础理论的重要支撑。而钱伟长,却始终未曾炫耀。他对儿子说:“爸爸不怕受苦,只怕国家不前进。” 被打成“右派”整整22年,钱伟长没一天离开科学,没一句怨天尤人。后来他平反时,有人问他是否觉得委屈,他笑着摇头: “只要国家需要我,哪怕擦地板、搬砖头,我都愿意。” 恢复名誉后,钱伟长没有丝毫怨怼,反而说:“这20多年,是我科研最有成果的时间。”这样胸怀坦荡、格局高远的人,怎不让人敬佩? 1978年后,钱伟长全身心投入国家科技与教育工作。 1982年,已70岁高龄的他,被任命为上海工业大学校长(后并入现上海大学),他亲自制定教学计划、参与课程设计,甚至自己上讲台讲课,成为学生最敬爱的“老校长”。 在他主持下,上海工业大学迅速崛起,成为中国工科的重要基地。很多学生在回忆中说:“老校长像一位慈父,对学生和国家都倾尽所有。” 钱伟长一生未置产业,住的是普通旧房,工资都捐给了教育事业。去世前,他立下遗嘱:不设灵堂,不搞追悼会,一切从简。 2010年,他以98岁高龄离世,留给后人无尽敬仰。他的学生说:“钱老走了,但他是我们心中的科学之魂、民族之骨。” 邓小平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对像钱伟长这样一生为国奉献、功勋卓著的人物,邓小平更是以非常之礼、非常之语致敬。 那句“全中国,只有钱伟长不受年龄限制”,不仅是对他本人的最高褒奖,也是一种时代的尊重——对知识、对人才、对信念的尊重。

1 阅读:62
牧童的娱论

牧童的娱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