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著名的“逃跑”将军,也是黄埔一期最长寿者活了103岁,还生下一个家喻户晓的明

梦想者的奇妙 2025-07-14 19:33:43

他是著名的“逃跑”将军,也是黄埔一期最长寿者活了103岁,还生下一个家喻户晓的明星儿子!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孙元良出生于书香之家,自幼聪慧,品学兼优,19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正值北伐运动蓄势待发之际,经李大钊推荐,他放弃前途无量的学业,转而投身革命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 他身高一米八,相貌俊朗,文笔出众,在五百多名同期学员中颇为突出,深得校长蒋介石赏识。 北伐战争爆发后,他被迅速提拔为团长,年仅二十二岁的他在南昌战役中首次独立指挥,因部署不当导致部队损失惨重。 蒋介石震怒,几欲将其处以军法,最终在同袍薛岳等人求情下得以留任,这次失误对他打击甚大,也在他心中埋下深深戒惧,从此他在战场上的行为愈加谨慎。 1932年“一二八”事变期间,孙元良时任旅长,奉命抵御日军进攻,他带领部队在庙行地区与日军血战七昼夜,凭借坚决抵抗赢得宝贵胜利,击退敌军,被授予宝鼎勋章,这是他军事生涯中最受肯定的一役。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孙元良率领装备精良的88师死守闸北一带,激战七十余日,伤亡惨重,终因寡不敌众,奉命撤退。 临近战役尾声,指挥部命其留下一部队断后,他决定由524团谢晋元带队固守四行仓库,自己率主力部队撤往苏州河一线,这一决策让谢晋元和“八百壮士”名留青史,也让孙元良饱受批评。 尽管执行的是命令,但他未与士兵共守阵地,而是先行撤离,成为他日后被称为“逃跑将军”的缘由之一。 同年年底,南京保卫战打响,孙元良依旧率88师参战,部署在雨花台与中华门一带,与日军两大精锐师团激战数日,部队死伤过半,随着城防崩溃,他换上便装混入难民逃过日军搜捕。 这一经历让他“临阵脱逃”的印象加深,他的军旅生涯多次遭遇类似困局,或主动撤退,或因战局不利被迫避险,总是难逃质疑声浪。 1948年淮海战役,孙元良任第16兵团司令,在陈官庄被包围后,切断与上级联络,乔装为下级军官潜伏于农舍床下,三日后突围而出,事后国民党当局还一度发布他“壮烈牺牲”的讣告,生死之间的脱逃固然惊心动魄,却再一次让他背上逃兵之名。 对此很多人认为他不是懦弱无能,也并非毫无建树,只是在关键抉择时常常倾向保命而非死守,这种性格在动荡岁月中既是生存手段,也是被误解的根源。 内战失败后,孙元良随国民政府迁往台湾,在军界沉寂下来,逐渐转向商界,曾在高雄开设工厂,也经营过餐厅,晚年致力撰写回忆录,整理黄埔军校一期同学资料,记录其战友们的生卒经历,他的文笔一如当年,在黄埔同学会中颇受尊重。 他与儿子的关系颇为微妙,其子孙祥钟,后来更名为秦汉,年少时并不知父亲军中旧事,1970年代,秦汉因出演琼瑶剧《几度夕阳红》一举成名,成为台湾影视圈最炙手可热的男星。 他的温文尔雅与父亲的铁血旧将形象形成鲜明反差,两代人在截然不同的领域中,各自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晚年的孙元良极少接受访问,但在一次专访中坦言,人生最引以为傲者,不是过往军功,而是家庭的完整与儿子的成就,尽管他对“逃跑将军”一说始终耿耿于怀,却也从未公开为自己辩解,他曾私下表示,真正的勇气是背负误解地活下去,而非单凭一腔热血。 2007年,孙元良在台北逝世,享年103岁,是黄埔一期最后离世的几位学员之一,孙元良的一生,是一位军人真实而复杂的剪影,他既是乱世中挣扎求生的代表,也是历史洪流里一位沉默的见证者。 信源:文摘报——孙元良:最后的黄埔一期生

0 阅读:55

猜你喜欢

梦想者的奇妙

梦想者的奇妙

梦想者的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