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阻止建造2000亿的大型粒子对撞机,这也惹怒了中科院院士王贻芳,气的他不顾形象大声道:一定要建!不建中国落后30年! 2012年,全球物理学界因为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炸开了锅,中国科学家也摩拳擦掌,想建一座2000亿的大型粒子对撞机。可就在这关键时刻,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站出来泼冷水,顶着骂名说“不行”,而中科院院士王贻芳急得拍桌子喊“一定要建”。这不是普通的学术争吵,而是关乎中国科技未来的路线之争。两派观点针锋相对,背后藏着怎样的考量? 那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高能物理研究成了全球热点。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趁势提出建造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的计划,想让中国在这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项目预计耗资2000亿人民币,目标是研究希格斯粒子,推动科学前沿。 杨振宁的态度很明确:反对。他不是不懂科学,而是觉得时机不对。作为诺奖得主,他的看法有分量。他认为,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教育、医疗、环保这些基础问题还没解决,他举了个例子,美国90年代的超导超级对撞机项目,花了30亿美元,最后因为预算超支胎死腹中。 到了2016年,这场争论彻底白热化。杨振宁在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上发文,标题很直接:《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他列了七条理由:成本太高、占其他学科经费、科学回报不确定、短期没民生用处、技术可能被外国人把控、有更省钱的替代方案、高能物理人才还不够。 王贻芳作为CEPC项目的带头人,他第二天就发文回怼:《中国今天应该建造大型对撞机》。他一条条反驳杨振宁,说美国项目失败是因为政治和经济问题,不是技术不行。他还算了笔账,CEPC第一期其实只要400亿,国际合作还能分担30%。 很多人觉得杨振宁太保守,甚至有人说他挡了中国科技的路。网上有些声音不太好听,说他“老了,跟不上时代”。可杨振宁不care这些,他觉得自己是凭良心说话,提醒大家别头脑发热。王贻芳那边呢,支持者不少,他的话也振奋人心:不建对撞机,中国高能物理就得落后30年。 这场争论不光是科学家的事,普通老百姓也掺和进来。有人支持王贻芳,觉得建对撞机能展现大国实力,跟天宫空间站、量子通信一样提气。有人站在杨振宁这边,觉得钱得花在刀刃上,不能光顾着面子工程。 其实,杨振宁和王贻芳都不是“坏人”,也没谁想害中国。他们站的角度不同罢了。杨振宁看的是全局,觉得中国科研得一步一个脚印,先把基础研究搞扎实,再去追前沿。王贻芳看的是机会,觉得现在不抓住窗口期,以后想追就难了。 回头看这十年,中国天宫空间站2022年建成了,量子通信、人工智能也走到世界前列。2018年,研发支出占GDP的2.2%,2021年还涨了,远超很多发展中国家。这些成绩靠的就是既有基础研究的积累,也有抓住机会的魄力。杨振宁和王贻芳的思路,其实都在发挥作用。 现在,CEPC还在规划中,2025年要正式提案。建还是不建,答案还没出来。可不管怎么选,中国科技的路都不会停。我们有自己的节奏,也有自己的底气。
2012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阻止建造2000亿的大型粒子对撞机,这也惹怒了中科院
蕊蕊聊过去
2025-07-14 19:40:2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