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慈禧太后正准备睡觉,寇连才突然跪在床前,大声痛哭。慈禧一听恼了:“大胆奴才,不要脑袋了吗?”寇连才声泪俱下地说:“老佛爷,如果再这样铺张浪费,恐怕要生内乱啊。” 光绪二十二年,北京颐和园。掌灯时分,慈禧太后准备就寝。宫女们正侍候着卸妆更衣。殿内安静,气氛平和。 突然,慈禧的心腹太监之一,梳头房太监寇连才,未经宣召,直接闯入了太后的寝宫。他“扑通”一声跪倒在慈禧太后的床榻前,放声大哭起来,哭声在寂静的殿内显得格外突兀。 慈禧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吓了一跳,随即感到被冒犯,大为恼火。她厉声呵斥道:“大胆奴才!寇连才,你这是做什么?哭哭啼啼闯进来,不要脑袋了吗!” 寇连才没有停止哭泣,反而抬起头,泪流满面,声音因为激动和哭泣而颤抖。他对着慈禧,几乎是声嘶力竭地说道:“老佛爷!奴才不是为自己哭!奴才斗胆进言,是为大清江山,为老佛爷您担忧啊!如今国事艰难,可宫里……宫里用度实在太过浩繁了!颐和园工程花费巨大,每日膳食用度奢靡,各处都在花钱如流水如果再这样铺张浪费下去,恐怕……恐怕就要生出内乱来了啊!” 寇连才的话,像一颗石子投入了看似平静的水面。他提到的铺张浪费,并非空穴来风。 几年前,慈禧为了庆祝自己的六十寿辰(1894年),不顾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即的严峻局势,执意挪用巨额海军经费重修颐和园,并在战争期间仍大肆操办庆典。 战争的结果是惨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然而,战败的教训似乎并未深刻改变宫廷的奢靡之风。 颐和园的维护和日常开销依然巨大,慈禧本人的生活排场也极其讲究。这些花费,最终都转嫁到本已困苦不堪的百姓身上。 苛捐杂税加重,加上天灾频发,民不聊生,各地反抗事件时有发生。寇连才作为慈禧身边较为亲近的太监,日常耳闻目睹,对宫内的奢靡和宫外的困苦对比感受强烈。 慈禧太后听完寇连才这番直谏,她先是一愣,随即是极度的愤怒和难以置信。在她看来,一个太监,一个奴才,竟敢如此直接地指责她的用度,批评她的统治,甚至预言内乱? 慈禧的怒火迅速压过了最初的惊讶。她厉声打断了寇连才的哭诉:“住口!反了!真是反了!你一个阉人奴才,懂什么国事?竟敢在这里妖言惑众,诅咒大清,诅咒哀家!” 慈禧盛怒之下,立即下令将寇连才拘押起来。一个太监,怎么敢说、怎么能说出这样一番话?她下令严刑拷问,追查寇连才是否受人指使,或者与宫外什么势力有勾结。 负责审讯的人对寇连才动用了各种刑罚。然而,寇连才始终坚称,他的行为完全出于对大清江山和太后本人的一片忠心,是看到国家危难、民生疾苦,实在忍不住才冒死进谏。 经过一番审讯,寇连才被押回囚室。在昏暗的牢房中,他或许预感到自己的结局。他索要了纸笔,写下了一份类似遗书的奏折。 在奏折中,他没有再直接批评慈禧的奢靡,而是提出了十项他认为对国家有益的建议,包括:请太后不要独揽大权,还政于光绪皇帝;请选天下贤才为光绪帝师傅,不再局限于满人;请停止修建颐和园;请免除李鸿章的职务,以平息民愤;请加强战备以抵御列强;请设立专门的学堂培养人才等等。 这些建议,涉及权力分配、用人、财政、军事、教育,显示了他并非愚忠,而是对国家前途有着自己的思考。 这份奏折被呈送到慈禧面前。慈禧看后,更加认定寇连才“狂妄悖逆”,不仅不知悔改,反而变本加厉地干预朝政,甚至妄议最高权力归属。这彻底触动了慈禧最敏感、最不能容忍的神经。她认为寇连才“内监妄言国政”,罪无可赦。 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六日,年仅十八岁的太监寇连才,被押赴北京菜市口刑场。临刑前,他神色平静。据记载,他将自己随身佩戴的一块玉佩摘下来,送给刽子手,又向皇宫方向磕了几个头,然后从容就戮。 寇连才的死,在当时的官场和民间引起了一些震动。一个地位卑微的太监,因直言进谏而惨遭杀害,成为晚清宫廷悲剧的一幕。他的行为,被一些人视为愚忠,也被另一些人视为一种罕见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 信息来源: 清代太监寇连才:因冒死进谏被慈禧处死——2014年05月08日 10:32青岛日报
1896年,慈禧太后正准备睡觉,寇连才突然跪在床前,大声痛哭。慈禧一听恼了:“大
有意义的出发
2025-07-14 20:21:41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