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55岁的刘亚楼因为操劳工作,英年早逝。离世前,他叮嘱自己的混血妻子务必改嫁!妻子后来怎样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65年的春天,上海华东医院的病房里弥漫着消毒水的气味。55岁的刘亚楼瘦得脱了形,肝癌让他连翻身都困难。 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空军司令,此刻正紧紧攥着妻子翟云英的手。她37岁,中俄混血的面庞还带着青春的痕迹,睫毛上挂着泪珠。 "阿英,你还年轻,改嫁吧……"这句话像块石头,重重砸在翟云英心上。她摇头摇得发丝散乱,俄语中文混着说:"我不听!你答应过要带我去莫斯科红场看雪……" 时间倒回1945年的大连,积雪覆盖的街道上,18岁的翟云英正在群众大会上演讲。 她遗传了俄罗斯母亲的金发碧眼,说起日军暴行时却带着东北姑娘的泼辣。 台下有个穿军装的男人连说了三遍"言之有理",他是刚化名"王松"从苏联回国的刘亚楼。 当介绍人王西萍拉着翟云英过来时,这个经历过三次婚姻的男人竟红了耳根。 丈母娘安娜最初不同意,刘亚楼拎着红肠和黑列巴上门,用俄语喊了声"妈妈莎",老太太的眼泪唰地下来了,自从1929年跟着中国丈夫离开苏联,她已经十六年没听过乡音。 婚礼定在1947年五一劳动节,林彪特批了两斤水果糖,罗荣桓亲自审查结婚报告。 新房是临时借的平房,翟云英用苏联带回的绣花桌布盖住掉漆的炕桌,刘亚楼把军功章别在窗帘上当装饰。 婚后的日子像拧紧的发条,辽沈战役前夕,怀孕的翟云英高烧到40度,硬挺着没告诉丈夫。 等刘亚楼从前线赶回,看见妻子正用凉毛巾给新生儿降温。这个被主席夸赞"能顶三个参谋长"的男人,第一次在病房里哭得像个孩子。 1949年筹建空军时,刘亚楼晕机吐得昏天黑地,翟云英连夜缝了薄荷香囊塞在他军装口袋里。 最艰难的那几年,她白天在华东医科大学啃解剖学教材,晚上还要给三个孩子补袜子,煤油灯熏得睫毛都快掉光。 1964年深秋,刘亚楼在罗马尼亚访问时突然吐血。检查报告上"肝癌晚期"四个字让周总理亲自下令停飞所有专机,调来全国顶尖专家会诊。 翟云英翻出积蓄想买进口药,却被丈夫拦住:"外汇留着给飞行员买氧气面罩。"病床上,他还在修改机场建设图纸,铅笔痕叠着冷汗渍,晕开成一团团灰雾。 临终前三天,刘亚楼突然精神起来。他让护士扶他坐到窗前,望着跑道上的战机对妻子说:"记得帮我找安娜妈妈的亲人……孩子们别娇惯……老父亲爱抽旱烟,你记得代我买……" 5月7日黎明,监测仪上的波纹拉成直线时,值班护士看见翟云英正给丈夫系风纪扣,就像每次送他出征时那样。 葬礼后,组织上给翟云英介绍过留苏工程师、转业军官,她总摇头:"我心里装着座烈士陵园,住不进别人了。" 她把丈夫的军装呢大衣改成三件儿童外套,大儿子刘煜滨穿着它考入哈军工。 八十年代中苏关系缓和,她终于找到安娜失散的表哥,白发苍苍的俄国老人带来张泛黄照片,1928年的伊万诺沃纺织厂前,年轻的安娜抱着穿蕾丝裙的翟云英。 2021年冬天,93岁的翟云英在空军总医院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遗物里有本发黄的笔记本,扉页夹着刘亚楼用铅笔画的飞机草图,背面是句俄文诗:"你是我永不降落的领空。" 整理遗物的女儿发现,母亲晚年总穿的那件灰外套内衬,竟是用父亲当年的中将礼服改的。 信息来源: 《文史精华》杂志文章《刘亚楼夫人:50年寻亲悲与欢》 澎湃新闻《空军首任司令员刘亚楼上将夫人翟云英逝世,享年93岁》
1965年,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前往上海视察,特意去看望了病重的刘亚楼上将。一见面
【5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