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钱学森在家吃晚饭时,突然闻到了一道菜的味道有些发苦,就皱了皱眉,对家人说:“这道菜有问题,别吃!”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4年的一个晚上,钱学森家正在吃晚饭,当时他夹起一块鸡肉,但没往嘴里送,而是凑到鼻子前闻了闻,脸色一下就变了。 因为那股味道不对劲,不是肉香,而是一丝若有若无的苦杏仁味。 作为顶尖科学家,钱学森对化学物质的敏感远超常人,他几乎是本能地放下筷子,对家人沉声说:“这菜有问题,都别吃!”一句话,饭桌上的气氛瞬间凝固。 饭菜没进肚,倒是先进了化验室,结果出来得很快,菜里确实有剧毒的氰化钾,分量足以致命。 消息上报,高层震动,钱学森是谁?他是国家“两弹一星”的领军人物,他的安危直接关系到国家战略的命脉,周恩来总理当即指示:“查到底,保住人!” 而这任务,落到了中央警卫局的“习九勃”肩上。 老兵出身的习九勃不搞那些大动静,专盯小细节,他发现,厨房新来的厨师“老许”,袖口上总有一块不起眼的蓝色补丁。 巧的是,常来家门口卖菜的那个菜贩子,袖口也有个一模一样的补丁。 一次两次是巧合,总这样就不是了,习九勃不动声色,暗中跟梢,终于在一次买菜的路上,亲眼看到“老许”从一堆胡萝卜里摸出了一个藏好的小药瓶,人赃并获。 一审,老许就全撂了,原来,他的孙子被特务绑架,对方拿孩子的命要挟他投毒,并许诺事成后送他们全家出国。 可他毕竟不是专业特工,心里一慌,毒下多了,那股刺鼻的苦杏仁味没盖住,反倒提前报了警。 进一步看,这事儿远不止一个被胁迫的厨子那么简单,背后是一场由境外势力策划的行动,目的清晰明确:既然在战场上拿不到的,就想用这种上不了台面的法子,在饭桌上解决问题,以此阻断中国的核心科研进程。 这次有惊无险的投毒事件,给国家安全系统敲响了警钟,毛主席亲自拍板,调来一位从抗美援朝战场下来的食品安全专家——段恩润。 从此,钱学森家吃饭,比上国宴还讲究,但不是讲究菜式,而是讲究程序,段恩润带来了全套德国进口的检测设备,在钱家建了个小型食品化验室。 每一口饭、每一滴水,甚至孩子吃块糖,都得先过一遍化学检测,确认无误才能入口,吃剩的饭菜也不能随便倒掉,必须封存留样,万一有事也方便倒查。 这哪是吃饭,简直是在进行一场严谨到了极致的科学实验。 而安保升级也远不止厨房,习九勃他们把整个家几乎变成了安全堡垒,地砖有没有被撬过,新来的工人底细干不干净,出门走哪条路最安全,连垃圾桶怎么放都有讲究,生怕留下任何可乘之机。 钱学森的外出活动一律要报备,路线、车辆都经过反复勘察。 但对这些几乎将他与外界“隔离”的保护,钱学森本人倒是很平静,他比谁都清楚,这身“枷锁”保护的不是他个人,而是他肩上那个沉甸甸的国家任务,为了这个,一切“麻烦”都值得。 后来,类似的伎俩不是没有过,但再也没能掀起一丝波澜,在段恩润、习九勃这些幕后英雄滴水不漏的守护下,钱学森得以安坐书桌前,心无旁骛地演算、画图,为这个国家点亮了通往星辰大海的科技树。 所以,一个国家的安全,光看军队和武器就够了吗?那些在饭桌前、在化验室里、在每一个不起眼角落默默站岗的人,他们的战场,或许同样值得我们记住。 【信源】海峡新干线——1964年,钱学森正准备吃饭,突然大喊:“饭菜有毒,别吃!”警卫员赶紧把菜品送去化验,果然饭菜里含有剧毒!
1964年,钱学森在家吃晚饭时,突然闻到了一道菜的味道有些发苦,就皱了皱眉,对家
虎皮芳草潭
2025-07-14 22:05:0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