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以前,大兴安岭一带住着很多“冬狗子”,都是悲俗厌世,与世隔绝,一辈子不出

史海奇报屋 2025-07-15 00:12:44

七十年代以前,大兴安岭一带住着很多“冬狗子”,都是悲俗厌世,与世隔绝,一辈子不出大山的主,以打猎为生。 “冬狗子”是外人对鄂伦春族人的老称呼,带着点调侃味儿。咋叫这个名儿呢?就因为他们冬天不怕冷,照样扛着猎枪满山跑,跟狗似的耐冻。这帮人祖祖辈辈住在大兴安岭,山高林密,外人进不去,他们也懒得出。说他们悲俗厌世,不是没道理——日子过得太苦,风雪里讨生活,谁乐意啊?可他们也没别的路,打猎是命根子,靠山吃山,靠林子活命。鄂伦春族人口少,几千人而已,散在大山里头,跟外界隔得老远,活得就像山里的影子。 说他们“懒得出山”,这话听着就有点扯淡!那深山老林,跟外边联系靠啥?当年能有多少路?交通基本靠腿,大雪一封山,别说人,鸟都费劲!不是不想出,是根本没路可走。外头人一句“悲俗厌世”,就把他们几百年与世隔绝的被动处境,轻飘飘算成了主动选择,好像人家天生就爱猫山里受罪似的。日子苦,风雪大,这话不假,可这“苦”是谁定义的?拿咱们习惯的热炕头、白面馍馍套人家头上不合适!鄂伦春人就是林子的影子,他们对山林的熟悉就像对手心掌纹的了解,打猎、放排(放木排)、用桦树皮做帐篷做船,这些都是他们千百年来形成的本事,是他们活命的本钱,不是外人嘴里所谓的“不求上进”。外人觉得那是苦,可那套生活逻辑在森林里行得通啊,能养活人。 关键转折来得挺猛。七十年代那会儿,政策变了,政府要安置这些“与世隔绝”的人,搞定居点。想法挺好,让大伙儿别老在风雪里飘着。好么,把一堆“冬狗子”赶鸭子上架般弄下山,住进排房。突然让他们放下猎枪,拿起锄头,咋整?隔行如隔山!过去追着鹿跑,现在盯着地里的苗发呆?好多鄂伦春汉子真不会!习惯的自由没了,熟悉的猎场远了。像后来人们口中的“小溪”,一个鄂伦春汉子,下了山,没了枪,山上的猎物也打不着了,生活反而更抓瞎,想吃点肉只能去买。下山定居这事吧,初衷是好的,想改善生活条件,但对这个森林民族来说,更像是突然被连根拔起,强行嫁接在陌生的土地上。这种剧烈的改变,到底对他们意味着保护,还是另一场文化生存上的“风雪”?值得好好琢磨。

0 阅读:60
史海奇报屋

史海奇报屋

屋内奇报,历史别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