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中国医生!加拿大,一儿童因痰栓堵塞导致窒息,其母亲站在一旁不知所措,在这危急时刻,一中国女子听到求救声,急忙冲过来进行帮忙,仅仅用2分钟的时间,就成功将孩子给救回。 2025年6月27日,加拿大埃德蒙顿市米尔伍兹商场内,3岁男孩在进食时突发痰栓窒息,面部迅速紫绀。商场监控录像显示,现场多名顾客围观,但只有一位身着灰色卫衣的亚裔女性立即冲上前施救。 孩子母亲事后回忆:“他抓着喉咙发不出声音,嘴唇变成蓝紫色,我当时完全慌了。”这位救人的女士后来被确认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访问学者李雯医生。 李雯当时正陪家人购物,听到英语呼救声后本能地冲过去。她采用改良版海姆立克法,将孩子俯卧在膝盖上连续拍击肩胛区。发现异常到完成急救,整个过程只用了122秒,最终成功排出一块粘稠痰栓。 这段视频时发现,李雯的急救动作包含多个专业细节:拍击位置精确避开脊柱、力度控制在合适范围、每隔几次拍击就检查口腔情况,这些操作严格按照国际儿童气道梗阻急救规范执行。 中国医生在海外实施急救并非个案,2019年意大利罗马机场、2022年迪拜国际机场都曾发生过类似事件。截至2023年,我国已有1.4万名医护人员接受过WHO认证的国际急救培训。 “我们每天都在处理各种急症,这已经成为职业本能。”李雯的同事、广医一院急诊科主任梁子敬说。国内三甲医院急诊科日均接诊300—500人次,医生每年要处理近百例气道梗阻案例。 这种高频次的实战经验形成了条件反射般的应急能力,广医一院统计显示,2022年该院医护人员在院外实施急救的成功率达78%,明显高于当地社区急救员的平均水平。 西方医疗界对中国医生的应急能力有着不同看法,英国《柳叶刀》杂志承认中国医生的实战能力,但认为这源于工作压力过大,美国急诊医师学会则将李雯的急救视频纳入继续教育案例。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医疗培养体系的不同,北美医生需要11—14年培训才能独立执业,而中国住院医师在8年培训期间就要直接面对大量急危重症患者,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Emily事后通过CTV电视台寻找救命恩人时说:“最让我感动的是她救完人就默默离开了。”细心的网友发现,李雯的卫衣左胸绣着一面小小的中国国旗,这个细节在加拿大社交媒体上引起关注。 中国驻卡尔加里总领馆数据显示,近五年已有17起中国公民在加拿大见义勇为的记录,其中11例涉及医疗救助,这些事件展现了中国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人道主义精神。 深圳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陈芸认为,这种职业本能来自医学教育的传承:“中国医生既掌握现代急救技术,又继承了传统医德。”从古代的“大医精诚”到现代的医师誓言,救死扶伤始终是医者的核心理念。 事件过后,李雯依然保持低调,继续专心从事医疗工作。她在接受采访时说:“救人是医生的本分,无论在哪里遇到,都会毫不犹豫地出手。” 这个跨越国界的生命救援故事,展现了医者仁心的普世价值。在关键时刻,专业技能和人道精神的结合,成就了一次完美的生命拯救。 类似的海外急救案例提醒我们,掌握基本急救技能的重要性。当意外发生时,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拯救生命的关键力量,专业医护人员更是承担着这份责任和使命。
这就是中国医生!加拿大,一儿童因痰栓堵塞导致窒息,其母亲站在一旁不知所措,在这危
斗破苍穹斗气扬
2025-07-15 00:33:3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