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正月初七,张恨水起得很早,他穿好衣服,正在穿鞋的时候,突然仰头倒地,面

粗茶淡饭乐悠悠 2025-07-15 04:16:48

1967年正月初七,张恨水起得很早,他穿好衣服,正在穿鞋的时候,突然仰头倒地,面色苍白,抽搐了一会儿身体僵直。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却很典型,张胜在八一学校上学,这所学校聚集了不少干部子弟,同学们聊天时总爱比较各自父亲的官职大小,张胜被问得一头雾水,因为父亲从来没跟他提过这些事。 回到家后,张胜不问作业不问成绩,开口就是父亲官职的事情,这个细节让张爱萍警觉起来,他敏锐地感觉到这种攀比风气对孩子的影响有多么可怕。 张爱萍当机立断,下个学期就把小儿子转到了一所普通学校,临开学前,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张胜:“你和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没什么两样,将来还得靠自己打拼。” 当时张胜和哥哥张翔都不太理解,觉得父亲小题大做了,为了这么点小事发这么大火,实在有些不可思议,但随着年龄增长,兄弟俩逐渐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张爱萍的教育理念其实很朴素:他不指望儿子们成龙成凤,只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强,在他看来,能够凭自己的本事立足社会,做什么工作都是好的。 这种教育方式在当时的高级干部家庭中并不多见,很多人都希望子女能够借助父辈的影响力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但张爱萍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1961年秋天,张爱萍的大儿子张翔凭借优异成绩被保送到哈军工,成为原子工程第九期学员,这是当时最顶尖的军事院校之一,能进去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张翔满怀期待地踏进校门,以为从此就是“军中骄子”了,然而现实很快给了他当头一棒,让他明白了什么叫做真正的竞争和挑战。 张爱萍的这种教育方式体现了一个老革命家的远见卓识,他深知特权意识一旦在孩子心中生根,就会像毒草一样疯狂生长,最终毁掉孩子的一生。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很多高级干部的子女都享受着各种优待,但张爱萍坚持让孩子们过普通人的生活。这种做法看似“残酷”,实际上是对孩子最大的保护。 从八一学校转到普通学校,对张胜来说是一次重要的人生转折,在新环境中,他不再是“张上将的儿子”,而是一个需要凭实力说话的普通学生。 这种转变对孩子的成长意义重大,它让张胜从小就明白一个道理:父辈的荣耀不能成为自己炫耀的资本,只有自己的努力才是立身之本。 参考资料: 《战争中走来——丙代军人的对话》作者张胜,中国青年出版社

0 阅读:19
粗茶淡饭乐悠悠

粗茶淡饭乐悠悠

粗茶淡饭乐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