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国向德国购买两台盾构机,德国不仅报价3.5亿一台,送来的还是旧的,

山河蕴含力量 2025-07-15 06:17:01

1997年,中国向德国购买两台盾构机,德国不仅报价3.5亿一台,送来的还是旧的,谁知15年后,德国才知道什么叫做风水轮流转。 当时西康铁路工地上,18公里的秦岭隧道像一道天堑横在面前。人工挖掘一天才能推进几米,爆破又担心山体塌方,工程进度几乎停滞。 当时全球只有德国和日本能造盾构机,这种“地下巨龙”一天能掘进十几米。中国工程师满怀希望找到德国维尔特公司,对方开价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3·5亿人民币一台。 更让人窝火的是,花了天价买来的竟是二手货。设备三天两头罢工,请德国工程师来修,一天收费3000美元,看个图纸还要另外加钱。 最难受的是那种被人看不起的感觉。中国工程师想凑近看看机器构造,德国技师立刻挥手制止:“这是商业机密,请保持距离。”仿佛在说,你们中国人就老老实实当买家,别想偷学技术。 这种屈辱深深刺痛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一位参与采购的工程师后来回忆,那天晚上项目组开会,大家憋了一肚子火:“总有一天,我们要造出自己的盾构机!” 买回来的二手设备成了最好的“教材”,没有图纸,工程师们就趴在机器旁边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画;不懂原理,就记录每次故障的规律,一点点摸索。 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当时负责维护的技术员发现,德国设备最容易坏的是密封系统,每次更换都要停工好几天。他们尝试用国产密封圈替代,没想到效果还不错,成本只有进口件的十分之一。 2002年国家启动盾构机研发计划后,整个行业像打了鸡血。中铁隧道集团拉上几所大学,组建了上百人的攻关团队。那几年,实验室的灯经常通宵不灭。 2008年,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盾构机在天津地铁工地启动。机器轰鸣声响起的那一刻,现场很多老工程师眼眶都红了。虽然性能还比不上进口货,但至少证明了中国人能造盾构机。 起初他们根本不信,认为中国顶多是组装了一台山寨货。直到看到施工视频,看到机器稳定运转的数据,才不得不承认中国确实掌握了核心技术。 国产盾构机一旦量产,价格战立刻打响,2010年,国产设备价格降到进口货的三分之一,到2015年,一些型号甚至只要进口价格的十分之一。 这种价格优势很快转化为市场份额,2012年,马来西亚吉隆坡地铁招标,中国盾构机首次在国际竞标中击败德国海瑞克。马方工程师的评价很实在:“中国设备不仅便宜一半,挖掘速度还快20%。” 更让人解气的是,2019年中铁装备的盾构机开进了法国巴黎,为当地修建地铁16号线。要知道,巴黎地铁可是欧洲工程界的标杆项目,对设备要求极其苛刻。 技术进步的速度超出所有人预期,2016年,中国造出全球首台永磁驱动盾构机,能耗比传统设备低30%。2020年,直径16。07米的超大盾构机下线,创下世界纪录。 最新的智能盾构机更是科幻感十足,操作员坐在千里之外的控制室,通过5G信号就能操控机器掘进,精度达到毫米级。以前需要十几个人在隧道里作业,现在三四个人在地面就能搞定。 如今的市场格局已经完全逆转,中国盾构机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出口到30多个国家。连德国、日本这些老牌制造强国都开始采购中国设备。 曾经高高在上的德国企业不得不放下身段,海瑞克公司开始主动寻求与中国企业合作,他们的CEO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同行的进步速度让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竞争策略。” 现在中国的地铁、高铁隧道工地上,轰鸣的盾构机基本都是国产货。那些庞然大物在地下掘进时,似乎也在诉说着一个朴素的道理:只要不服输,就没有翻不过的山。 来源:新华社《中国高端装备制造"走出去"案例集》

0 阅读:86
山河蕴含力量

山河蕴含力量

不愿面对现实的奶茶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