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教育家叶公超与堂妹发生不正当关系,两人的地下关系被妻子袁永熹发现后,

云海仙踪觅 2025-07-15 10:01:59

1977年,教育家叶公超与堂妹发生不正当关系,两人的地下关系被妻子袁永熹发现后,婚姻破裂,袁永熹带着孩子去了美国。 晚年时,叶公超一直期盼着妻子能够带着孩子回他身边,可直到他死,妻子都没回来看他一眼,甚至就连他的葬礼也没有参加。 1977 年的台北,深秋的雨打在 “中央研究院” 的梧桐叶上,叶公超站在书房窗前,手里捏着一封未寄出的信。 信纸被反复折叠,边角起了毛边,收信人是远在美国的袁永熹。 他想写 “近来常想起燕大的樱花”,却又划掉,改成 “孩子们还好吗”,最终还是揉成一团扔进纸篓 —— 他知道,这些话再也送不到她面前了。 这场让婚姻崩塌的纠葛,始于抗战时期的重庆。1941 年,叶公超因拒绝与日军合作被短暂拘留,养妹叶崇范四处奔走,托关系将他营救出狱。 那段日子,她每天送来热粥,在他咳嗽时递上润喉糖,战火纷飞中,这份依赖渐渐越过了界限。 叶公超后来在日记里写:“乱世浮萍,错把慰藉当深情。” 而此时的袁永熹,正带着两个孩子在纽约的防空洞里躲避空袭,每月收到的家信越来越短,字里行间的疏离像太平洋的海水,漫过曾经的温情。 1946 年袁永熹回国时,最先发现异常的是衣橱里的陌生香水味。她在整理叶公超的西装时,从内袋里掉出半张戏院票根,日期是她生日那天,座位是双人座。 真正的重击来自书桌抽屉里的信,叶崇范的字迹娟秀,却写着 “哥,待你离婚,我便等你”。 袁永熹把信放回原处,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三日后,她带着孩子登上飞往美国的航班,行李箱里只装了几件换洗衣物和孩子们的课本,连结婚照都留在了梳妆台的相框里。 叶公超疯了似的赶到机场,却只看到飞机升空的尾烟。他后来托胡适劝说袁永熹,得到的回复只有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位在燕大课堂上与他辩论康德哲学的女子,有着比他更决绝的清醒。 她出身安徽望族,祖父曾说 “女子可柔,但不可屈”,她无法容忍婚姻里的瑕疵,更不愿在猜忌与难堪中耗尽余生。 在美国的日子,她在加州大学教东方文学,课堂上讲到李清照的 “生当作人杰”,总会多停留片刻,学生说她 “眼睛里有故事,却从不说出口”。 而叶公超在台湾的生活,始终笼罩着阴影。他不再谈感情,把书房堆满古籍,却在深夜对着袁永熹的译稿发呆。 她曾翻译过泰戈尔的《飞鸟集》,扉页上有她的批注 “爱应如星辰,彼此照耀,而非相互燃烧”。 1958 年他卸任外交部长后,越发沉默,有次学生问他 “最遗憾的事”,他盯着窗外的雨说:“弄丢了一个愿意陪我看月亮的人。” 叶崇范后来也未嫁他,1949 年去了香港,终身未再联系。 1977 年叶公超中风后,躺在病床上总念叨 “永熹的咖啡”。年轻时在哈佛,袁永熹总在他熬夜写论文时煮咖啡,用的是巴西的豆子,加半块方糖。 护工按他的描述煮了无数次,他都摇头:“不是这个味道。” 他让助手去台北的旧货市场找同款咖啡壶,找到时却已无力握住。 弥留之际,他示意助手拿来纸笔,颤抖着写下 “归” 字,笔画歪歪扭扭,像个迷路的孩子。 1981 年葬礼那天,袁永熹正在斯坦福大学的图书馆查资料。她的学生兼助手在她桌上放了份《纽约时报》,头版角落有叶公超去世的消息。 她翻书的手指顿了顿,继续在索引卡上记录文献编号。傍晚回家,她从保险柜里取出一个木盒,里面是 1929 年叶公超送她的定情信物。 一枚嵌着蓝宝石的钢笔,笔帽上刻着他们的名字缩写。她用软布擦拭干净,放回盒中,锁进柜底。

0 阅读:0
云海仙踪觅

云海仙踪觅

云海仙踪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