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9年9月,征讨朱棣的几十万大军集结完毕,朱允炆告诉将领们,万不可让他背上杀

帝王八卦 2025-07-15 15:29:06

1399年9月,征讨朱棣的几十万大军集结完毕,朱允炆告诉将领们,万不可让他背上杀害叔叔的骂名。诸将面面相觑,要是这样,这仗还怎么打? 朱允炆这句看似仁厚的嘱托,实则暴露了他的认知缺陷。 朱元璋晚年为防范北元残余势力,将九个儿子分封在北部边疆,其中四子朱棣封燕王,镇守北平,拥兵十万,节制沿边诸将。这种 “塞王守边” 的格局在洪武年间确实起到了巩固边防的作用,但随着太子朱标病逝,皇太孙朱允炆继位,藩王与朝廷的权力平衡被彻底打破。 朱允炆登基后不久,太常卿黄子澄聊天时,曾忧心忡忡地说:“诸王拥重兵,多不法,奈何?” 黄子澄以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为例,主张 “削藩” 以绝后患。“削藩”的结果,导致朱棣以 “清君侧、诛齐黄” 为名,在北平誓师起兵,史称 “靖难之役”。 就兵力而言,朝廷出动了数十万大军(有六十万之说),对朱棣的燕军占据压倒性优势。可朱棣 “勿杀叔父” 的命令直接导致前线将领陷入两难境地。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的白沟河之战中,朱棣亲率少数骑兵冲击明军大阵,被明军将领平安的手下带人团团围住,可带队军官想起朱允炆的“禁令”,不敢对朱棣下杀手,只能围而不杀,结果后来朱棣的儿子朱高煦率援军赶到,朱棣得以突围。 此战朱棣反败为胜,明军损失十余万人,“煮熟的鸭子”因一道荒唐的命令而飞脱,这种束缚导致的军事失误,在之后的作战中多次上演。 朱允炆的失误还体现在削藩顺序的选择上,兵部尚书齐泰主张先削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认为 “燕握重兵,且素有大志,当先削之”,而黄子澄则坚持先削周、齐等弱藩,理由是 “剪燕手足”。 朱允炆最终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从建文元年七月到十一月,先后削夺周、湘、齐、代、岷五王,废为庶人。 这种循序渐进的策略看似稳妥,实则打草惊蛇,让朱棣有了充分的准备时间。当朝廷腾出手来对付燕王府时,朱棣早已暗中训练甲士,甚至将燕王府的端礼门改为军门,做好了起兵的准备。 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最致命的失误,莫过于对军事统帅的错误任命。 洪武年间的开国名将如徐达、常遇春等早已凋零,朱元璋晚年又大肆诛杀功臣,导致建文朝面临 “将才凋零” 的困境。 朱允炆先是任命年近古稀的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在真定战败后,又临阵换帅,启用了李景隆。 李景隆是开国功臣李文忠之子,凭借父荫袭爵曹国公,时人评价他 “读书通典故,长于兵法”,实则是纸上谈兵之辈。 朱允炆命李景隆为大将军,率五十万大军北伐。朱棣听闻后笑道:“李景隆膏粱孺子,未尝习兵事,见战阵而辄怯。” 事实果然如朱棣所料,李景隆在郑村坝之战中指挥失当,五十万大军被燕军击溃,粮草辎重损失殆尽。 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再次集结六十万大军与燕军战于白沟河,又遭惨败,仅单骑逃回德州。 更令人费解的是,面对如此惨重的失败,朱允炆不仅没有治李景隆的罪,反而 “赦景隆罪,令募兵”。 这种赏罚不明的做法严重动摇了军心,许多将领私下抱怨:“连丧大军者不诛,吾属死战何为?” 直到建文四年,燕军兵临南京城下,李景隆竟然打开金川门迎降,成为压垮朱允炆政权的最后一根稻草。 相比之下,朱棣在用人上展现出卓越的眼光。他麾下的张玉、朱能等人都是身经百战的勇将,在多次战役中起到关键作用。 当张玉在东昌之战中战死时,朱棣痛哭流涕:“胜负常事,不足虑,所惜者失玉耳!” 朱棣这种对将领的重视与朱允炆形成鲜明对比,也使得燕军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士气。 靖难之役历时四年,从北平到南京,双方在河北、山东、江苏等地展开反复争夺。朱允炆在兵力、财力、物力上都占据绝对优势,却始终无法彻底消灭燕军,反而让朱棣从被动防御转为主动进攻,这与朝廷的军事部署失误有着莫大关系。 首先是防线设置的问题。朱允炆没有采纳齐泰 “直捣北平” 的建议,而是分兵把守河北各州县,试图形成合围之势。这种分散兵力的做法给了朱棣各个击破的机会。 建文元年十一月,朱棣率军奇袭大宁,收编了宁王朱权的朵颜三卫骑兵,实力大增。而朝廷派驻大宁的守将刘贞却按兵不动,眼睁睁看着燕军壮大。 其次是后勤保障的混乱。明军虽然人数众多,但粮草供应经常脱节。李景隆北伐时,大军行至河间,粮道被燕军游击队袭扰,士兵 “日食一餐,多有饿死者”。 反观燕军,朱棣采取 “因粮于敌” 的策略,每次作战都劫掠明军粮仓,既解决了自己的补给问题,又削弱了明军的战斗力。 最关键的是战略目标的迷失。朱允炆始终没有明确这场战争的主要目标 是消灭朱棣本人,还是平定燕地叛乱?在 “勿杀叔父” 的命令下,明军多次失去斩杀朱棣的机会。 此外,朱允炆过度依赖齐泰、黄子澄等文臣,这些文臣虽然有削藩的决心,却缺乏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齐泰主张 “一切削夺”,黄子澄则 “谋而不断”,两人的意见经常冲突,导致朝廷决策反复无常。 看似赢面极大的朱允炆,四年就丢掉了江山。#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0 阅读:23

猜你喜欢

帝王八卦

帝王八卦

皇帝们的私生活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