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华人移民美国的人几乎全部失败了。这个判断听上去太狠,也太逆耳,

古往剖析所 2025-07-15 16:38:15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华人移民美国的人几乎全部失败了。这个判断听上去太狠,也太逆耳,但如果拉开时间轴、翻开数据簿、对照标准,这个结论并不空洞。 因为移民到底成没成功,核心不在于一两个天才的故事,而在于整个族群是否形成了“自循环”的生长,是否有一条可持续的上升通道。人口有没有不断增长?有没有实质性进入精英层?这两点,是最基本的检验。 看上去,华人数量不少。街头巷尾,有中文标牌,有华人超市,硅谷、纽约、洛杉矶,到处都有中国面孔。但如果深入看结构,就会发现问题藏在表层繁荣下。美国华裔人口这几十年确实在增长,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但主要靠的是新一波一波的移民输入。 也就是说,这个族群一直在“导入”,而不是“繁殖”。出生率远低于全美平均水平,甚至低于日本在国内的老龄化水平。如果某一天移民渠道停了,整个华人社区恐怕会迅速萎缩。 这就意味着一个严重的问题——社区是“外补型”而非“自养型”。你可以短期撑起规模,但你无法靠自己代代繁衍壮大。而一个不能靠自身繁衍维持规模的族群,是无法在本地政经结构中真正扎根的。 再看顶层通道的问题。华人家庭重视教育,孩子成绩好,这是共识。但成绩好≠进入核心。华人孩子考进名校没问题,甚至成了STEM专业的中坚力量。但出了学校,到了职场高阶、企业董事会、政治圈,比例骤降。“竹子天花板”,是学术界和政商界对亚裔尤其是华裔长期设限的术语。 你可以是工程师、可以是研究员、可以是金牌程序员,但你很难成为掌控资源配置、掌握话语权的那一小撮人。 曾经有研究分析了《财富》500强企业的高管组成。华裔占企业雇员不少,可进董事会的比例低得可怜。政界更别说,除了极个别本地出生、偶然突围的例子,大多数华裔从政之路基本走不通。在一个讲究人脉、语言文化与社会共识的体系里,华人社区长期的“自我封闭”反而成了最大的壁垒。 还有一点更残酷:华人被归为“模范少数族裔”,在表面上这是一种赞誉,实则是一种“无威胁性”的标记。你努力、你听话、你少惹事,但也因为这样,你容易被边缘化。你没有抗争传统、没有大规模社会运动、没有庞大的投票能量,也没有足够团结的利益集团。于是你成了制度中最稳定、最沉默的底层技术群体,永远为别人打工,为别人的系统加速,却永远无法设计这个系统本身。 历史是有惯性的。早期华工在美西修铁路,做的是最低等的工作,却被排华法案一封数十年;解禁之后的新移民,大多靠高学历技术打拼,仍然是做事的,不是做决策的。这种惯性一直没被打破。即使科技圈冒出几个亿万富翁,也很难掩盖整体结构的单一化。 这种结构还体现在内部组织缺失上。很多华人社区没有系统的法律援助,没有统一的政党动员,没有强有力的选票组织。你可以有五百家中餐馆,但没有一个说得上话的政客。可以有几十万工程师,但没有一个握住拨款权力的议员。 这就导致在面对社会冲突、资源竞争、族裔利益争端时,华人总是“避事者”,不是谈判桌上的一员,而是被讨论的对象。这在疫情期间尤为明显,从“亚裔歧视”到“仇恨犯罪”,从口罩政策到疫苗分配,华人社会几乎没有主动话语,全靠零散个人在网络上呐喊。而这种声音很快就消散了,没有组织、没有团结、没有战略。 再看第二代、第三代的融合问题。很多人说华裔孩子“融入了美国社会”,但其实他们更多是“丧失了根性”。语言文化被淡化,对中国缺乏情感归属,且在美国社会中依旧处于边缘位置。他们既不完全是中国人,也很难被当作主流美国人。这种夹缝感,反而造成了身份焦虑。而焦虑久了,就会逃避主流结构,更难突破社会壁垒。 所以,从人口结构上看,这个族群没能形成内部正循环;从社会结构上看,它没能走进核心资源圈。这两点如果都没做到,移民再多、生活再体面、收入再高,也很难说“成功”。 真正成功的移民群体,比如犹太人、印度裔,他们不仅有稳定的人口繁衍机制,更重要的是构建了庞大的利益网络,从政界到学界到金融界,全面渗透,并形成了话语权。华人社区,远远没到那个程度。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人都失败。个体里有天才,有翻盘者。但一个族群的成功,不是靠几个天才的光环,而是要看有没有一条稳定而宽广的通道,可以让普通人也走得上去。而这,恰恰是华人移民美国后,至今仍未打通的路。 总结来说,失败不在于收入不高、学历不够,而在于“无根、无圈、无权”。如果这三点不改变,那么即便你在硅谷有房,在华尔街有股票,在哈佛有孩子,也只能算是成功的“个人”,不是成功的“族群”。 所以这句话听上去刺耳,却真实得让人不敢忽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华人移民美国的人几乎全部失败了——如果你站在历史的尺度上看,如果你以族群命运来评判,而不是一纸薪资单和一个学位证书。

0 阅读:67
古往剖析所

古往剖析所

剖析古往,解读历史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