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相,还是得洋人出啊!
今年法国国庆阅兵式上,士兵被军刀割伤耳朵、战马当街倒地等“行为艺术”,看似滑稽,实则却暴露了法军训练和装备的老旧问题。
早知道,类似“洋相”并非首次:2022年“葡月”号护卫舰在南海抛锚被中国054A舰围观,2024年“戴高乐”号航母因故障推迟部署。这些事件共同指向一点:法军表面光鲜,内里却疲态尽显。
比如,法国在俄乌冲突中高调反俄,马克龙一度扬言“不排除派兵”,但实际贡献捉襟见肘:
1.军援见底:2025年5月,马克龙承认“法国已倾尽所有”,仅提供37亿欧元援助(不到德国的一半),且主力装备“凯撒”火炮被俄军缴获多门。
2.远程导弹“画饼”:承诺乌克兰可用法国SCALP导弹打击俄本土,但交付数量有限,对战局影响微弱。
结果就是:法国既未能扭转乌军劣势,又因过度站队导致与俄关系彻底破裂,外交回旋余地丧失。
又比如,在巴以冲突,法国搞摇摆的“道德表演”:
1.口头谴责:马克龙一边批评以色列“可耻”,一边维持对以军售(2024年法国武器出口180亿欧元,中东是主要市场)。
2.阵风战机“神话破灭”:2024年沙特一架法国“阵风”战机被胡塞武装击落,暴露其电子战系统缺陷。法国虽追加投资AI和防空系统(如SAMP/T NG),但实战表现仍存疑。更不用提,前些阵子的印巴冲突,阵风又被击落。
当然,法国也曾想通过军备升级重振大国地位,但问题重重:
首先,航母“青黄不接”:现役“戴高乐”号故障频发,新航母计划耗资100亿欧元,但2035年才能服役。
其次,海军“凑数”:主力护卫舰反潜能力薄弱,南海行动中被中国舰艇碾压;核潜艇虽先进,但数量不足(仅4艘凯旋级)。
最后,陆军“吃老本”:勒克莱尔坦克已服役30年,2025年才计划翻新21辆,远落后于德国豹2升级速度。
可以说,从阅兵式失误到战场乏力,法国军事颓势是多重矛盾的产物:预算不足(2025年505亿欧元仍难覆盖需求)、战略冒进(同时介入俄乌、巴以、南海)、装备更新迟缓。
马克龙试图用“强硬外交”掩盖实力下滑,但非洲驻军被驱逐、中东影响力萎缩、亚太存在感靠“碰瓷”中国刷存在感,这些都说明了他的法子根本不管用。
只能说,如果法国未来还沉迷“仪式感军事”,而非务实改革,那恐怕连“国庆阅兵”都要变成“国际笑料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