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哲宗年间,沂州蒙山有一人名叫陈华,以养牛为生,有大小数十头,每日进山放养,日子倒也充实。 陈华养牛有个怪脾气,别家放牛都盼着牛长膘快,他却总说“牛跟人一样,得顺心”。每天天刚亮,他就挎着竹筐进山,筐里装着给病弱牛犊准备的豆饼,还有自己啃的粗粮饼。蒙山深处草木丰美,他从不赶牛,只跟着牛群慢慢走,哪片坡的草嫩,哪处泉的水甜,他闭着眼都能说上来。 有年开春,山里来了伙逃难的人,拖家带口二十多个,领头的汉子腿上受了伤,倒在路边直哼哼。陈华赶牛经过,二话不说把人扶到自己看牛用的草棚里,又跑回家叫媳妇熬了米汤,还把家里仅存的草药拿出来给汉子敷上。媳妇嗔他“自家都快揭不开锅了”,他嘿嘿笑:“牛饿了还得喂呢,何况人。” 没想到这伙人里有个老木匠,见陈华草棚的柱子快朽了,硬撑着帮他换了根新的。还有个会纺线的大嫂,看陈华媳妇手笨,教她纺出的线又细又匀。没过几天,逃难的人要往南走,临走时老木匠塞给陈华一把刻着花纹的凿子:“这手艺不值钱,可人心得记着。” 入夏后一场暴雨,山洪冲垮了山脚下的石桥。村里人都急坏了,那是往镇上唯一的路。陈华看着自家牛群里最壮的那头老黄牛,突然拍了下大腿。他牵着老黄牛带头站到河中间,又招呼村里的后生,让牛群并排站成一列,人踩着牛背过河。老黄牛刚开始还哆嗦,陈华摸着它的头说:“咱帮人渡个河,不算啥苦差事。”就这么着,牛群成了活桥,帮村里人运粮、送医,直到新石桥砌好。 秋末的一天,陈华在山坳里发现头刚出生的小野牛,冻得直发抖,母野牛不知去向。他把小牛抱回草棚,用米汤一点点喂大,给它取名“山娃”。山娃长大些,总爱跟在牛群后面,却从不吃陈华家的草料,每天自己跑进深山,傍晚再回来。 有天夜里,山娃突然冲进陈华家院子,用头使劲撞门。陈华惊醒出去,就见山娃朝着东边山坡直叫唤,还不停地刨蹄子。他心里咯噔一下,跟着山娃往山上跑,刚到半山腰,就见平日里村里人存放过冬柴草的窑洞冒起了火星子。原来天干物燥,不知怎么引着了柴火,他赶紧喊来村里人,借着月色把火扑灭,保住了半个村子的柴草。 这事过后,村里人见了陈华总说“你家牛通人性”。他听了就咧开嘴笑,给牛添草料时会多撒把豆饼:“咱对它们好,它们自然也向着咱。” 后来陈华的牛群越来越兴旺,他却把小牛犊分给了村里日子紧巴的人家,教他们怎么看牛的毛色辨健康,怎么找好草坡放养。有人说他傻,他指着山上吃草的牛群:“你看这山,草是大家的,水是大家的,牛多了,日子不就都好了?” 如今蒙山脚下还有个“牛王庙”,老人们说最早就是陈华带着村里人盖的,庙里的牛神像,据说就是照着当年那头叫“山娃”的野牛刻的。 参考《沂州府志·乡贤传》
湖北保康,87岁大爷,当过村干部,一生要强,却碰到更要强的儿媳妇,他出去喝酒,没
【114评论】【5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