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太久是什么感觉?104岁的科学家,在家人的陪同下远赴瑞士安乐死,在30秒后突然睁开眼,语出惊人,让众人哭笑不得。 大卫·古德尔,1914年出生在英国伦敦,从小就泡在学术堆里。爹是研究植物的,妈也爱捣鼓自然知识,小时候他就跟着爹满地跑,看树看草看虫子,脑子里全是好奇。长大了,他顺理成章进了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读植物学,1941年拿下博士学位,主攻植物怎么适应环境。后来他跑去加纳研究热带植物,又在1948年搬到澳大利亚,成了墨尔本大学的老师,开始搞学术。 他在植物生态学这块儿真挺牛的。1950到1960年代,他写了好几篇论文,讲怎么用统计方法研究植物,把这门学问从光靠眼睛看变成了数据说话,影响力不小。全球不少生态学家都拿他的东西当参考。他还编了30卷《世界生态系统》,这套书在圈里是响当当的宝贝。他教了好几个博士和硕士,退休后也没闲着,103岁还在改论文,号称澳大利亚最老的在职科学家。 私底下,古德尔结过三次婚,有四个孩子,十二个孙子孙女。他爱打网球,90岁前都没放下过,还喜欢写诗、演戏,在珀斯的小剧团混得挺开心。他一直支持安乐死合法化,二十多年都是“Exit International”组织的成员,觉得人得有权利选怎么走。 人老了,身体就扛不住了。古德尔也不例外,关节炎、心脏病、眼睛看不清,一堆毛病找上门。2016年,他工作的大学怕他出意外,不让他来上班了,这对他打击不小。有回他在家摔了一跤,躺地上两天没人发现,最后还是清洁工救了他。这事儿让他彻底不想活了。 他说,活着没质量,比活着的时间长更糟。他以前是个能跑能跳、满脑子学术和大自然的人,现在啥也干不了,觉得日子没意思。跟家人聊了聊,他决定安乐死。可澳大利亚的法律不给活太久但没绝症的人这权利,他申请没通过,自己在家吃药也没弄成。最后,他瞄上了瑞士,那儿法律松,能让外国人这么干。他在网上众筹了2万多澳元,买了商务舱票,带着家人飞了过去。 走之前,他跟记者说:“我活着没尊严,还不如死了算了。”这话挺直白,也挺让人心里一震。 2018年5月,古德尔带着家人到了瑞士。先在法国跟分散各地的亲人聚了聚,5月8日到瑞士巴塞尔,住进酒店,见了医生,检查了身体和心理,两天后医生批了他的请求。5月9日,他跟三个孙子逛了巴塞尔大学植物园,挺平静的一天。5月10日,他去了Life Circle诊所,家人陪着,气氛安静又沉重。 医生给他打了Nembutal,这药能让人慢慢停下来。可就在药起效30秒后,他突然睁开眼,看了一圈,冒出一句:“这药怎么这么慢?”这话太出人意料,屋里的人愣了愣,忍不住笑了。他的幽默把那股压抑劲儿冲淡了不少。医生问他想听啥,他点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欢乐颂”。音乐响起来,他又闭上眼,脸上带点笑,就这么走了。 古德尔这一走,世界炸开了锅。他的选择不光是自己的事儿,还把安乐死这话题又推到风口浪尖。他闺女说,老爹公开这么干,给这事儿加了把火,让大家伙儿都想想生命质量和自主权咋回事。 澳大利亚这边,他的案例让安乐死合法化的讨论又热起来。2017年维多利亚州刚通过法律,但只限绝症病人,像古德尔这种活太久不想活的,不在范围内。西澳州也开始琢磨这事儿,后面还真通过了类似的法律。医学协会的头儿不太赞成,说社会该多搞好临终关怀,别老想着让人走。可支持的人觉得,人得有权利选尊严的死法,反对的怕法律松了会乱套。 国外,《纽约时报》、《BBC》都报了他的事儿,全球都在聊生命权和死亡权。他被看成“死亡尊严”运动的一个标志,有人夸他有种,也有人拿他当例子,说该给想走的人一条路。
活得太久是什么感觉?104岁的科学家,在家人的陪同下远赴瑞士安乐死,在30秒后突
周平聊历史
2025-07-15 20:36:19
0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