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来,华国锋主席当年做出保护毛主席遗体,修建毛主席纪念堂的决定,是无比正确的,全国人民都是支持的。看看如今纪念堂前每天川流不息的人们,修建毛主席纪念堂意义有多大,华老功不可没。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这是个让全中国人民肝肠寸断的时刻。
当天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发出《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悲痛宣告毛主席逝世。
消息传开,整个中国瞬间陷入巨大的哀痛之中,北京街头,人们自发聚集,哭声震天,很多人不顾秋夜的凉意,在长安街两旁默默伫立,脸上挂满泪水。
上海、广州、武汉等大城市,同样是万人空巷,商店停业,车辆停驶,整个国家仿佛按下了暂停键。
这场景连外国媒体都惊叹:“中国陷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民族悲恸”,毛主席的身后事,自然落到了当时的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肩上。
华国锋深知责任重大,从毛主席逝世那一刻起,他就全身心投入到后事安排中,他亲自召集政治局会议,研究遗体保护、追悼活动、纪念堂建设等重大问题。
在遗体保护问题上,他多次听取医学专家汇报,要求务必做到万无一失,当时有同志提出按毛主席生前倡导的火葬处理,但华国锋考虑到全国人民的感情,力主保留遗体,供后人瞻仰。
为了让全国人民最后送别毛主席,中央决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遗体告别活动,从9月11日到17日,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群众从全国各地赶来。
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庄严肃穆,毛主席的遗体安卧在鲜花丛中,身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政治局委员们轮流守灵,华国锋每天都要到现场检查各项工作。
吊唁期间,大厅内温度控制成了难题,因为瞻仰群众太多,室温一度超高,不利于遗体保存。
华国锋得知后,立即指示撤去乐队,减少灯光,甚至要求工作人员尽量减少在厅内停留时间,即便如此,每天仍有数十万群众排队数小时,只为看毛主席最后一眼。
很多人在瞻仰时痛哭失声,甚至昏厥过去,那场面,真是感天动地。
除了追悼会外,遗体保存更是个世界级难题,毛主席逝世时,正值盛夏,遗体保存时间紧迫。
中央紧急成立了由医学专家、技术人员组成的遗体保护小组,华国锋亲自担任组长,当时国际上只有苏联保存列宁、斯大林遗体的经验,但技术资料完全保密。
专家们经过反复研究,决定采用注射防腐液的方法,但具体配方和剂量需要不断试验。
华国锋每天都要听取专家汇报,询问遗体状态,有一次,专家提到遗体皮肤出现细微变化,华国锋立刻要求增加检查频次,确保万无一失。
在他的直接领导下,专家们经过76个小时的连续奋战,终于完成了遗体的初步防腐处理。
可这只是第一步,要长期保存遗体,必须建造水晶棺,水晶棺的研制堪称“一号工程”,涉及光学、材料、制冷等多个领域。
当时国内没有现成的技术,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华国锋多次召开协调会,调集全国最优秀的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攻关。
水晶棺需要纯度极高的水晶板材,江苏东海水晶研究所承担了这一任务,工人们昼夜奋战,从32吨水晶原料中,提炼出纯度达99.9999%的水晶板,这在当时是世界领先水平。
除了水晶以外,照明系统也是个难题,既要保证亮度,又不能产生热量影响遗体。
专家们采用光纤传导技术,将冷光源引入棺内,最终实现了“见光不见灯”的效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水晶棺终于研制成功。
1977年8月20日,毛主席的遗体移入水晶棺,安卧在晶莹剔透的棺体中,仿佛睡着了一般。
1977年9月9日,纪念堂落成典礼隆重举行,华国锋在讲话中说:“毛主席纪念堂的建成,是我们党和人民的共同心愿,它将永远成为人民缅怀毛主席的地方。”
如今,毛主席纪念堂已成为全国人民心中的圣地,从1977年开放至今,累计接待瞻仰群众近2.4亿人次,其中包括190多位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就在今年7月4日,中共中央党校国际和港澳培训中心,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赴纪念堂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党员们重温入党誓词,表达对毛主席的无限敬仰。
同样感人至深的,还有三位九旬志愿军老兵,从山东邹城千里迢迢赶来瞻仰,98岁的蹇兆增老人激动地说:“我们现在的生活太好了,这都是毛主席给的!”
华国锋主席当年的决策,不仅让毛主席的遗容得以永世保存,更让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代代相传。
纪念堂前的青松翠柏,见证着人民对领袖的深情;水晶棺中的音容笑貌,激励着后人不断奋进。
毛主席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要永远怀念他。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毛主席纪念堂将始终是我们心中的精神灯塔,指引我们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