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作家周扬回老家益阳路过一座孤坟时,突然风雨大作,周扬大惊失色:“是她

粗茶淡饭乐悠悠 2025-07-16 01:36:11

1980年,作家周扬回老家益阳路过一座孤坟时,突然风雨大作,周扬大惊失色:“是她!她在怪我,我对不起她。” 1980年春天,75岁的周扬回到湖南益阳,作为中国文联前主席,他这次回乡不是为了荣归故里,而是要去做一件拖延了38年的事情。 他要去祭拜原配妻子吴淑媛的坟墓,这个女人在1942年就去世了,而他至今还没有去过她的墓前。 当天上午,周扬换上黑色中山装,手里拿着一束白花,陪同的儿子周艾若看出父亲内心的紧张和愧疚。 走到墓地附近时,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雷声阵阵,不一会儿大雨倾盆而下。 周扬站在雨中,望着不远处的坟墓,脸色变得苍白,他对儿子说:“是淑媛在怪我,我对不起她。”最终他没有走近坟墓,而是在雨中站了一会儿就匆匆离开了,这成了他此生最大的遗憾。 周扬和吴淑媛的故事要追溯到1923年,那年19岁的周扬与18岁的吴淑媛结婚,吴淑媛出身官宦世家,她的祖父曾是清朝长江水师提督,家里有钱有势,而周扬只是个穷书生。 婚后吴淑媛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周扬要去上海求学,她就变卖嫁妆给他筹学费。 1934年,周扬已经在上海文艺界崭露头角,那年吴淑媛怀了第三个孩子,周扬送她回益阳老家待产。 临别时,周扬给她留下一本信笺,说会经常写信,吴淑媛以为丈夫很快就会回来接她。 但她没想到,这竟是两人的永别,周扬回到上海后,很快就和复旦大学的女学生苏灵扬相恋了,1935年,周扬和苏灵扬秘密结婚,但他从未告诉益阳的妻子这个消息。 在老家吴淑媛苦苦等待,她每年春天都要腌制一大坛甘草梅子,那是周扬最爱吃的小食。 家里的孩子们看着母亲一年年腌梅子,总是忍不住想吃,但吴淑媛总是说:“等你们爸爸回来一起吃。” 她就这样腌了七年梅子,等了七年,直到1941年,她在《救亡日报》上看到了真相。 那是周扬写给郭沫若的一封信,信中提到:“苏已上抗大,小孩已进幼儿园。” 看到这行字,吴淑媛瞬间明白了一切,丈夫不仅另娶了,还有了孩子,她木然地对身边的孩子们说:“把这些梅子都吃了吧。”从此以后,她再也没有腌过梅子。 巨大的打击让吴淑媛一病不起,她脖子上长出淋巴肿块,全身浮肿,整日躺在床上,1942年秋天,年仅35岁的吴淑媛在痛苦中去世,直到临终她都没有再见到周扬。 周扬得知消息时,正在延安忙于文艺工作,他没有回去参加妻子的葬礼,新中国成立后,周扬成为文艺界的重要人物,他担任中国文联主席,地位显赫。 但他内心深处,始终对吴淑媛怀着深深的愧疚,他多次对儿子们说:“我对不起你们的妈妈。”1960年代,周扬曾托人给吴淑媛扫过墓,但他自己从来没有去过。 文革期间,周扬被打倒,在秦城监狱关了九年,在狱中他经常想起吴淑媛。 出狱后周扬的身体大不如前,1980年他决定回乡一趟,亲自去吴淑媛的墓前忏悔。 但那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他最终没能完成这个心愿,儿子周艾若回忆说,父亲当时吓得脸都白了。 回到北京后,周扬的身体每况愈下,1989年,他因病去世,至死都没能再回过益阳,周扬的故事后来被作家叶梦写成了《七坛甘草梅》,在文学界引起很大反响。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悲剧,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面临的复杂选择。 革命与爱情、理想与现实,往往难以两全,但周扬对吴淑媛的背叛,确实是他人生中无法弥补的污点。 吴淑媛的悲剧,也代表了那个时代许多女性的命运,她们默默承受,默默牺牲,最终被历史遗忘, 如今益阳的吴淑媛墓前,偶尔还会有人来祭拜,他们多是被这个故事感动的读者。 墓碑上刻着简单的几个字:“吴淑媛之墓”,没有长篇的生平介绍,就像她的一生一样平凡而悲苦,但她的故事却因为周扬的愧疚而被人们记住,这或许是她在冥冥中得到的一点安慰。

0 阅读:0
粗茶淡饭乐悠悠

粗茶淡饭乐悠悠

粗茶淡饭乐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