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后,返程时绕道去趟山西祁县乔家堡,为的就是见一见乔致庸。他一身便服平易近人,不等乔行礼,便抓住乔致庸的手,叫了一声“亮大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881年,新疆战事告捷,左宗棠率军班师回朝,他并未依照朝廷命令直返京城,而是在途中选择绕道山西祁县,前往乔家堡,这条路并不顺,甚至比原定路线更长,耗时更多,可他坚持前往,只为履行一个久藏心中的承诺。 在外人看来,一位刚刚完成收复新疆重任、声名盖世的封疆大吏,亲自登门造访一位商人,多少有些反常,可对于左宗棠而言,这趟行程意义非凡,他心里明白,新疆之战的胜利,不只是靠战场上的勇猛与谋略,后方那些默默支援的力量,同样不可或缺,而乔致庸正是这条“看不见的战线”上最关键的支柱之一。 在出兵之前,左宗棠曾数次向朝廷请求充足军费,可国库空虚,最终拨下的不过区区二百万两白银,且迟迟不能到位,再加上各省所凑的三百万,也远远不足以支撑这样一场旷日持久的边陲战役。 他深知这场仗若仅靠朝廷,必将功亏一篑,此时左宗棠想到了民间的力量,尤其是那些通达八方、调度钱粮经验丰富的晋商。 胡雪岩率先伸出援手,筹集第一批资金,但要维持整个西征军团的后勤体系,仅有这笔启动资金远远不够,左宗棠遂将目光投向山西票号,尤其是乔家的“大德通”。 这家票号以信誉卓著、调度效率高闻名全国,而乔致庸作为乔家掌舵人,当即决定全力配合,不仅出资,更动员整套系统参与军事物资的调运与资金汇兑,这不是一场寻常的商业行为,而是关乎国家存亡的责任担当。 乔家在西北沿线设立专门通汇点,负责转运银两,调配粮草,他们雇佣熟悉地形的押运队,冒着沙匪横行、战火频发的风险,穿梭于甘陕与西域之间。 有些时候银两未能及时到位,乔致庸甚至变卖部分田产,填补缺口,他深知这不是一次能稳赚的生意,相反很可能血本无归,但他更明白,疆土若失,晋商再富,也不过是苟延残喘。 正因为如此,在左宗棠收复伊犁之后,他不顾疲惫,决定亲自去乔家道谢,这一天,乔致庸早早在门前守候,看到来人之际,尚未躬身行礼,便被左宗棠一把扶住。 左宗棠执起乔致庸的手,叫了一声“亮大哥”,这声称呼,不在乎年龄、不计官阶,而是一种发自肺腑的敬意。 乔致庸受宠若惊,不知所措,可左宗棠神情庄重,没有半分玩笑意味,那一刻两人之间的关系,已不再是将与商,而是命运交集下的并肩者。 他们并肩坐在乔家书房,谈起军中将士如何在风沙之中艰难前行,如何在无粮可继的局面下咬牙坚守,乔致庸听着这些话,虽不言语,眼中却泛着泪光,他从未上过战场,却深知这一切意味着什么,那一次他押上的不仅是乔家的银库,更是晋商百年的名节。 临别之际,左宗棠留下了一袋胡麻种子,说是西域罕有之物,愿乔家子弟日后播种生长,常记家国一役,他还挥毫写下对联一幅,嵌于乔家大门,言语中既有劝世之道,也寄托着彼此的心意。 左宗棠离开后,乔家人久久伫立原地,望着渐远的车辙,那条路上扬起的尘土,仿佛刻印着一段历史,也见证了一份情义,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这种不计身份、不问得失的彼此成全,已然难得。 后来的乔家,虽因战乱与时代巨变而渐趋沉寂,但那段与国家命运共振的往昔,早已被镌刻在历史深处,左宗棠与乔致庸,一武一商,在国家最艰难的时刻选择挺身而出,他们的名字,不只是人物传记中的一笔,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1881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后,返程时绕道去趟山西祁县乔家堡,为的就是见一见乔致庸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7-16 09:02:35
0
阅读: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