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死了,吕后掌权。天子刚驾崩,长乐宫里烛影微动,夜半无人,一位权臣被召入后宫。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7-16 09:12:00

刘邦死了,吕后掌权。天子刚驾崩,长乐宫里烛影微动,夜半无人,一位权臣被召入后宫。他是丞相审食其,辅佐新政,却被太后叫来“留宿”。这事儿看似暧昧,实则杀机四伏。因为他清楚,一步错,命就没了。

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在长乐宫重病不起。临终前,他虽立太子刘盈为继任者,却没能安排好权力的平衡。病榻上的遗命未写清楚,太子年幼、朝中诸侯各怀心思,而真正掌握实权的,却是那位已经多年“坐镇内廷”的吕雉。

吕后,这个一路陪着刘邦打下江山的女人,终于等到了属于自己的机会。

高祖驾崩,朝堂一片混乱。大臣们犹豫着该不该立太子,武将们则观望是否支持异母子刘如意。吕后冷眼看着,什么都没说。但没过几天,便把刘如意的母亲戚夫人抓进了冷宫——这招,比任何一纸圣旨都狠。

紧接着,吕后控制了宫廷文书,拒绝太子刘盈即位,声称“需择良臣辅政”。在众人都惶惶不可终日时,她把审食其推到了前台。

审食其是刘邦旧部,早年随其起义,一直担任重要职务。刘邦信任他,吕后更是多年熟识,知根知底。刘邦死后,吕后立他为丞相,负责宫中与朝堂之间的传达与调度。外人看,这是重用;可他自己知道,吕后选他,是因为“他太懂规矩”。

懂得规矩的人,往往也最怕犯忌。

当丞相的审食其,最清楚权力的转换有多危险。他上任不到半月,就察觉到吕后在筹划重组朝局。

她逐个召见功臣,试图笼络部分刘邦的旧将,同时秘密调查异姓诸侯的动向。尤其关注萧何、曹参、郦商等人是否支持太子刘盈。每次她开口,总是温和得让人心惊。

而审食其的任务,是执行这些安排。白天,他负责传达吕后的意志,安排宫廷人事调整;夜里,他常被召入内宫,汇报处理结果。开始,他以为只是政务协商,可某一夜,吕后开口说了那句“留下来吧”,他心头顿时凉了半截。

太后说“留下”,也许只是寒暄,也许另有深意。他不敢想多。但那夜,她的手冰凉、语气温柔,叫人背脊发麻。他知道吕后并非寻常妇人,她能把戚夫人活活折磨致死,把刘如意一碗毒酒送走,这种人,不会轻易露出柔情。

他连忙跪地求饶。说是求,其实是自保。因为他明白,这件事若真有后续,最先掉脑袋的一定是他,而不是吕后。她可以说是“权臣乱宫”,可以翻脸不认人;但他——连个子孙都保不住。

逃过一夜后,审食其开始变了。他不再轻易应召入夜宫,不再在朝堂发言逾制。他开始频繁请辞,称自己“年老多病,不胜重任”。吕后看穿他的心思,却并未发作。

她只是不动声色地安排了另一个人——周勃——接替他的部分职能。审食其仍是丞相,却逐渐被架空。

吕后是老狐狸。她不杀审食其,不是放他一马,而是把他当“储备用人”。只要朝局不稳,他还得站出来背锅。

而审食其的噩梦才刚开始。

几年后,吕后正式称制,太子刘盈成了傀儡,吕氏家族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她封兄吕泽为吕王,亲戚吕禄、吕产统兵掌政,几乎形成“吕氏朝廷”。

审食其完全失势。他甚至一度担心被灭口,因自己知晓太多宫廷内幕。他选择隐忍,主动淡出,转为礼仪事务顾问,甚至在某些宫宴中假装聋哑避言。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吕后去世。

前180年,吕后驾崩。天下局势再变。

本该接掌皇位的是吕氏子弟,但群臣与外戚之间早已嫌隙丛生。周勃、陈平等人联手发动“诸吕之乱”,清洗吕家势力,恢复刘氏皇权。

这场政变来的凶猛,吕氏家族被一网打尽。吕禄、吕产等人被斩,吕泽之子逃亡途中被杀。与吕氏关系密切者,一并“问罪”。

审食其身在其中。虽然他早已脱离权力核心,但他当年夜入后宫、替吕后调兵遣将的历史,全都成了“罪证”。

他一边求见新君汉文帝刘恒,一边书信请愿,解释自己早年只是“奉命行事”。可没人再听他解释。 前177年,淮南王刘长借口“肃清余孽”,派人以“勾结吕氏、挟政不正”之罪将审食其诛杀。没有审讯,没有申辩,一道口令,人头落地。

那个曾在宫廷中战战兢兢跪地求饶的老臣,最终还是没逃过这个结局。

0 阅读:26
诺言卿史录呀

诺言卿史录呀

一样得事件,不一样得角度去说,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