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香港,贺龙之子贺鹏飞,看四下没人,闪身冲进一间商人办公室,凑到那人

静雅蝉鸣扰梦闲 2025-07-16 10:36:02

1998年,香港,贺龙之子贺鹏飞,看四下没人,闪身冲进一间商人办公室 ,凑到那人耳边,压低声音说:“我看上了一件大家伙,得你掏钱帮忙买!” 1998年,香港,夜幕低垂,维多利亚港的霓虹灯在海面上跳跃。一间不起眼的办公室里,门“砰”地被推开,贺鹏飞快步闪入,环顾四周,见无人,凑到商人徐增平耳边,低声说:“老徐,我看上了一件大家伙,得你掏钱帮忙买!”徐增平一愣,抬头见贺鹏飞眼中燃着火,像是憋了许久的豪赌。这不是普通的买卖,而是一场关乎国家海防的冒险——一艘未完工的苏联航母“瓦良格”号,命运的齿轮就此转动。 1991年,苏联解体,乌克兰的黑海造船厂里,一艘巨舰孤零零地停在码头,锈迹斑斑,像是被历史遗弃的孩子。这就是“瓦良格”号,库兹涅佐夫级航母的二号舰,1985年开工,完成度68%,却因资金断裂停工。乌克兰无力续建,打算贱卖。消息传到中国,贺鹏飞,海军副司令员,贺龙元帅之子,敏锐地嗅到了机遇。 贺鹏飞不是纸上谈兵的将军。他1946年出生于延安,幼年丧母,童年随父颠沛,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后,又经历“文革”磨难,下放做苦力,最终在军队装备领域闯出一片天。90年代初,海湾战争的炮火让世界见识了高科技武器的威力,航母作为海上霸主,成了中国海军的梦想。 贺鹏飞深知,没有航母,中国漫长的海岸线就像敞开的门户。他在办公室里彻夜翻阅资料,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中国必须有自己的航母。 可这不是喊口号就能成的事。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高度警惕,美国更是严防中国获取航母技术。公开购买“瓦良格”号,无异于捅马蜂窝。贺鹏飞灵机一动,提出“曲线救国”:找民间商人出面,掩饰军事意图。他选中了徐增平,一个曾在广州军区服役13年的香港商人,爱国情怀深厚,手握创律集团,财力和人脉都不缺。 1998年,徐增平飞赴乌克兰尼古拉耶夫,踏上黑海造船厂的码头。眼前的“瓦良格”号像一座钢铁巨兽,甲板上风吹雨打,设备被拆得七零八落。他心里打鼓:这破船真能变成中国海军的希望?乌克兰人却不含糊,拍卖门槛高得离谱,资产证明、用途规划、专家报告,一堆文件三天内要备齐。 徐增平咬牙,靠着贺鹏飞在国内协调,硬是赶在最后时刻递交材料。拍卖会上,面对美国、日本等国的竞标者,他喊出2000万美元,拿下“瓦良格”号和全套设计图纸。这价格,简直是白捡——一艘航母的造价动辄几十亿,2000万美元连零头都不够。 但买船只是第一步。1999年,“瓦良格”号在拖船牵引下离开黑海,却被土耳其堵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理由冠冕堂皇:船体过大,影响航道安全。背后却是美国的影子,担心中国借此跃升海军强国。徐增平急得焦头烂额,每天支付8500美元的拖船费,乌克兰港口还催着1.7万美元的停泊费。 亚洲金融风暴又让他的公司雪上加霜,资金链几乎断裂。贺鹏飞坐镇后方,联系华夏证券董事长邵淳,筹得关键资金,稳住局面。2001年,经过中土长达20个月的谈判,中国承诺10亿美元风险保证金和多项经济援助,土耳其终于放行。“瓦良格”号在11艘拖船护送下,缓缓驶出黑海。 2001年11月,“瓦良格”号进入爱琴海,突遇风暴。拖缆断裂,巨舰在暗礁密布的海面上漂流数小时,险些撞毁。徐增平回忆,那一刻他站在拖船甲板上,心跳得像擂鼓。希腊救援船赶到,重新固定拖缆,才化险为夷。 漫长的航程绕过非洲好望角,穿越印度洋,2002年3月3日,“瓦良格”号终于抵达大连港。码头上,工人望着这艘破败的巨舰,有人窃窃私语:“这堆废铁能干啥?”贺鹏飞却没看到这一幕——2001年3月,他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年仅55岁,留下未竟的航母梦。 大连造船厂里,“瓦良格”号的命运仍在悬念中。有人主张拆船卖废铁,省得费钱费力。可贺鹏飞的坚持影响了决策层:这艘船不仅是钢铁,更是通往航母技术的钥匙。2005年,改造工程启动。中国工程师们拆解、研究、重建,修复动力系统,安装国产雷达和武器,硬生生把一堆废铁变成了战舰。 2012年9月25日,“瓦良格”号更名“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舷号16。交接仪式上,舰长张峥站在甲板上,望着升起的五星红旗,感慨:“历史会记住这一天。” “辽宁舰”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作为训练和科研平台,培养了中国第一批航母舰员,积累了宝贵经验。2016年,它首次赴西太平洋远海训练,打破了第一岛链的束缚。 2024年10月,“辽宁舰”与“山东舰”在南海首次双航母编队演练,展现了中国海军的体系作战能力。军事专家尹黎曾说:“航母不仅是武器,更是国家走向深蓝的象征。” 今天,中国海军已进入双航母时代,“山东舰”和“福建舰”接续起航。贺鹏飞若地下有知,或许会欣慰一笑。那艘锈迹斑斑的“瓦良格”号,早已化作“辽宁舰”的威严身影,巡弋在祖国的深蓝海疆。

0 阅读:0
静雅蝉鸣扰梦闲

静雅蝉鸣扰梦闲

静雅蝉鸣扰梦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