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在德国利勃海尔正在举行一场展会,来自中国徐工集团的孙丽一行人这时正在德国学习机器制造,德国人却在一旁嘲讽:“反正你们中国人看了也学不会。” 孙丽的起点并不显眼。她1960年代生在江苏徐州,家里条件普通,父母是工厂工人。从小她就对机械着迷,经常拆家里的收音机研究零件。1988年,她从扬州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毕业,成绩优异,放弃了大城市的机会,回到徐州加入徐工集团。 那时候,徐工刚研发出50吨履带起重机,在国内算是个大突破,但跟国际水平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孙丽一进厂就扎进了车间,每天跟工人一起调试设备,记录数据,手上满是油污,笔记本里写满了设计草图。她不是光坐办公室画图纸的那种工程师,经常亲自爬上起重机检查零件,确认每个螺栓的受力情况。她的认真劲儿让老工人刮目相看,年纪轻轻就成了团队里的技术骨干。 徐工那会儿的处境挺尴尬。国内建设需要大吨位起重机,但自己造不出来,只能花高价从德国、日本买二手货。这些设备往往是人家淘汰的,性能差,维修还麻烦。 徐工下决心要搞技术突破,孙丽主动报名参加海外学习团,带着一堆技术书籍去了德国。她知道,50吨到800吨的差距不是靠空想能填平的,得实打实地学。她在德国的日子,行李箱里全是笔记和资料,每天研究到深夜,恨不得把每台机器的结构都刻在脑子里。 1990年的利勃海尔展会,是孙丽和团队的一次重要学习机会。他们带着任务来的:研究德国的先进技术,带回去改进国产起重机。展会上的设备让中国工程师们开了眼界,800吨的履带起重机在当时是顶尖水平,国内连想都不敢想。 孙丽和同事们拿着笔记本,边看边记,还拍了照片和录像,想把能学的都带回去。可就在他们认真记录的时候,德国工作人员甩出那句“反正你们中国人看了也学不会”。这话赤裸裸地瞧不起人,摆明了觉得中国技术不行。 孙丽和团队没跟对方吵,而是把这股气憋在心里,继续把展会看完,把能记的都记下来。 回到国内,孙丽和团队一头扎进研发。50吨到800吨的路不好走,技术瓶颈一个接一个。液压系统、臂架设计、配重方案,每一项都得从头摸索。那时候徐工的条件有限,实验设备简陋,很多测试仪器得自己改装。孙丽经常全国跑,调研工地的实际需求,回来就埋头改图纸。 她不是光喊口号的人,设计出来的东西得经得起实际考验。2002年,她接到150吨起重机的研发任务,那会儿她女儿刚半岁。为了赶进度,她只能把孩子交给家人,白天跑工厂,晚上加班画图。她的办公室里堆满了技术资料,桌上放着冷掉的饭盒。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徐工QUY150问世,被称为“中华第一吊”,这让国内工程机械行业扬眉吐气。 但这只是开始。国际上的技术没停步,国外已经搞出了2000吨的起重机,差距还是那么大。孙丽和团队不甘心老跟在别人后面跑,他们开始琢磨自己的路子。不能光模仿西方,得有自己的创新。他们优化了臂架结构,改进了配重方案,还尝试了新材料。 研发过程全是苦活,失败是家常便饭。有一次试验,臂架因为应力问题直接变形,团队熬夜分析数据,调整设计。孙丽亲自上阵检查设备,确认每个细节。 2013年,徐工推出4000吨级履带起重机XGC88000,一举打破西方垄断。这台机器不光性能顶尖,还把国际市场价格拉低了两成,对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建设意义重大。 孙丽的努力没白费。曾经的嘲讽者们开始正视徐工,德国同行在国际会议上公开承认徐工是强劲对手。孙丽没停下脚步,她继续带团队攻克新难题,还培养了一批年轻工程师。她的女儿长大后也学了工程专业,继承了她的追求。徐工的起重机如今在全球市场站稳了脚跟,从50吨到4000吨,孙丽和她的团队用几十年时间,硬是把“学不会”的嘲讽变成了中国制造的骄傲。
1990年,在德国利勃海尔正在举行一场展会,来自中国徐工集团的孙丽一行人这时正在
杰彦评娱乐
2025-07-16 20:56:02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