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欧盟最大的认知错误,就是我们总认为欧盟和美国是不一样的,欧盟比美国更有道德,他们针对中国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是迫于美国的压力。 很多人觉得欧盟比美国更有道德,对中国的限制措施只是迫于美国压力。这种想法看似有道理,但其实是个大误区。欧盟和美国在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上高度一致,这种价值观的纽带让他们在面对中国时往往站在同一阵线。2018年,特朗普对欧盟钢铝产品加征关税,很多人以为这会让欧盟跟中国走得更近,毕竟欧盟一直标榜多边主义。可事实是,欧盟不仅没和中国联手,反而在贸易和技术领域对中国提出更多要求。 比如,2019年,欧盟发布了一份政策文件,把中国定义为“经济竞争者和系统性对手”。这不是美国逼的,而是欧盟自己的选择。他们要求中国开放市场、保护知识产权、减少国有企业补贴,口气一点不比美国软。欧盟还在钢铁行业跟美国协调,共同应对中国的过剩产能问题。更明显的是在技术领域,欧盟通过了《外国直接投资审查框架》,专门加强对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外资收购监管。德国否决了一家中国企业对半导体企业的收购,荷兰限制光刻机制造商ASML向中国出口高端设备,法国对华为的5G设备设置严格准入条件。这些动作跟美国的政策几乎如出一辙,哪有被迫的影子? 这种认知偏差的根源在于,我们高估了欧盟的独立性。战后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贸易和安全体系,给欧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红利和地缘政治影响力。欧盟的“多边主义”其实是在这个体系里争取更大话语权,不是要推翻它。2019年,欧盟提出“战略自主”概念,但这并不是要跟中国联手对抗美国,而是想在现有规则下当个更有分量的玩家。马克龙多次强调欧盟要捍卫自身主权,但每次都加一句,这得在与美国的合作框架里实现。欧盟和美国的利益绑定太深,短期内可能跟中国有些合作,但长远看,他们更在乎和美国的同盟关系。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欧盟在特朗普关税风波中没跟中国站一块。他们嘴上抱怨美国的单边主义,但行动上却跟美国保持一致。欧盟的雄心不是当个独立于美中的“第三极”,而是在美国主导的体系里当个更重要的合伙人。明白了这个,欧盟对中国的强硬态度就一点不意外了。他们的限制措施不是美国逼的,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防止中国在技术领域的崛起威胁他们的地位。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让全球贸易持续动荡。2025年4月,他宣布对中国加征新关税,欧盟担心中国把廉价商品转向欧洲,冲击本地产业。冯德莱恩公开表示,欧盟不会接受倾销行为,同时推动与中国谈判,试图调整对中国电动汽车的高关税。中国商务部则呼吁欧盟重新审视关税政策,促进公平贸易。特朗普继续对欧盟施压,要求减少贸易顺差,2025年7月甚至威胁加征30%关税。欧盟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应对策略,但进展缓慢。 与此同时,欧美在对华技术出口管制上进一步协调。2021年成立的“贸易和技术委员会”成为关键平台,双方定期交换信息,限制中国获取高端技术。《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因欧盟内部反对而被搁置,部分议员以人权问题为由施压,冯德莱恩则强调欧盟的价值观不可妥协。这种立场延续了欧盟对美优先的战略方向。特朗普2024年再次当选总统,但他的政策对欧盟的影响有所减弱,欧美在对华问题上的协调反而更紧密。 容克2019年卸任后回到卢森堡,过上低调的退休生活,偶尔在智库活动中发表演讲。默克尔2021年结束16年总理生涯,留下一个在贸易和技术上更强硬的欧盟。冯德莱恩继续领导欧盟,面对美中双重压力,力求维护欧盟利益。中国则认识到欧盟不是独立于美国的“第三极”,而是美国主导体系的重要部分。于是,中国调整策略,聚焦绿色能源和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同时加速芯片和新能源电池的自主研发。2023年,中国在这些领域的突破让欧盟的限制措施效果有限。 未来,中欧关系还会在合作与竞争中摇摆。中国需要脚踏实地,提升自身实力,尤其是在核心技术和关键产业上。只有练好内功,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博弈中占据主动。欧盟既想跟中国合作,又怕被中国超越,这种矛盾心态短期内不会变。中国得在合作中找空间,在竞争中做准备,靠硬实力说话,才能在全球舞台上争取更多主动权。
我们对欧盟最大的认知错误,就是我们总认为欧盟和美国是不一样的,欧盟比美国更有道德
杰彦评娱乐
2025-07-16 20:56:05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