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谈到台湾,别再用“收复”或者“回归”这两个词了。根据我们的法律,台湾在194

杰彦评娱乐 2025-07-16 20:56:05

以后谈到台湾,别再用“收复”或者“回归”这两个词了。根据我们的法律,台湾在1945年就已经从日本手中收回了。现在只是内部出现了点问题,我们和台湾要处理的,是内部事务。 郑成功1624年出生在福建南安,父亲郑芝龙是明末赫赫有名的海上霸主,母亲是日本人田川氏。小时候,郑成功跟着父亲在泉州长大,接受了扎实的儒家教育,七岁就熟读四书五经,脑子灵光得不得了。 十四岁,他考进南京国子监,钻研经史兵法,学问扎实得让人佩服。 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没了,郑成功才二十岁,义无反顾投身南明政权,立誓抗清复明。他在厦门建水师,操练舰队,士兵们日夜苦练,打造出一支海上劲旅。 1661年,郑成功决定干件大事——从荷兰人手里夺回台湾。当时荷兰人占了台湾三十多年,修城堡、抢资源,压榨当地百姓。郑成功集结二万五千士兵,数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直扑台湾。 登陆台南后,他指挥军队围困荷兰人的热兰遮城,九个月的拉锯战,硬是把荷兰总督揆一逼得签了降书。1662年2月,荷兰人灰溜溜撤走,台湾重回中国版图。郑成功随即在台湾设东宁政权,推农耕、兴学校,恢复汉人文化。 可惜,收复台湾没多久,他就因病去世,年仅三十九岁。他的功绩,至今让人敬佩,堪称从外国侵略者手中“收复”失地的典范。 再说1945年的台湾,那可是个大日子。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投降,10月25日,台北公会堂里,中国代表陈仪接过了日本总督安藤利吉的降书。从那天起,台湾在法律和事实上都回到中国怀抱。其实,早在1941年,中国对日宣战,废除了跟日本的不平等条约,为收复失地埋下伏笔。1943年,《开罗宣言》说得明明白白,日本从中国抢走的领土,包括台湾、澎湖,必须还回来。1945年《波茨坦公告》又把这事钉死了,日本签投降书,承诺执行公告。从国际法到实际行动,台湾的归属问题早没争议。陈仪接管台湾后,设立行政长官公署,接收日方资产,台湾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可为啥现在还老有人提“收复”台湾?其实这就是用词不准了。 1945年,台湾的“收复”早就完成,现在的问题是内战遗留的分治状态。说白了,这是咱们自己的家务事,跟从外国人手里抢地盘不是一回事。看看历史,康熙年间就遇到过类似情况。郑成功去世后,他的儿子郑经在台湾建了个对峙政权,跟清廷对着干。康熙帝明白,台湾不能老这么分裂,不然就是国家的心腹大患。他先派人招抚,摆事实讲道理,后来又派施琅带兵打过去。 1683年,郑经的儿子郑克塽一看大势已去,干脆归顺清廷,台湾就此统一。这事历史上叫“康熙统一台湾”,用“统一”这个词,精准得很,因为解决的是内部政权分裂,不是跟外国人抢地盘。 郑成功和康熙的例子,把“收复”和“统一”的区别讲得清清楚楚。郑成功面对的是荷兰殖民者,那是真刀真枪从外敌手里抢回土地,叫“收复”。康熙面对的则是郑氏政权,那是自己人内部的矛盾,叫“统一”。1945年,收复的活儿已经干完了,现在要做的,是把国家内部的分裂局面给理顺,实现完整统一。这不光是词语上的讲究,更是对历史事实的尊重,对国家立场的清晰表达。 为啥这事这么重要?因为用词不对,容易让人误会。说“收复”,好像台湾还是外人占着,容易给别有用心的国家留话柄。他们巴不得拿台湾问题做文章,挑拨离间。咱们说“统一”,就是告诉全世界,这是中国的家事,轮不到外人指手画脚。 1945年的法律程序,已经把台湾的地位定得死死的,国际社会没得挑。两岸分治,是内战留下的历史问题,解决这事,靠的是咱们自己的智慧和决心。 再往后看,郑成功的后人没坚持多久。1662年他去世后,郑经接手,在台湾继续抗清,但实力渐弱。1683年,施琅率清军攻台,郑克塽投降,台湾纳入清廷管辖。施琅被封靖海侯,留在台湾治理,修水利、促农业,让台湾经济慢慢恢复。他晚年回福建,留下台湾稳定的局面。 1945年后的台湾,两岸因内战分治,但交流一直没断过。这些年,两岸经济文化往来热火朝天。拿2024年的海峡论坛来说,数千台商齐聚厦门,谈合作、话发展,气氛热烈得很。 台胞回大陆探亲、投资的越来越多,文化活动上,书法、戏曲、美食交流,样样都透着两岸一家亲的味道。数据也说明问题:2023年,两岸贸易额超过2500亿美元,台湾对大陆出口占其总出口的35%以上。经济纽带拉得这么紧,文化根脉又那么深,两岸的联系不是随便能割断的。 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大目标。看看历史,郑成功用武力从荷兰人手里夺回台湾,康熙用策略解决内部对峙,两人都为国家完整贡献了力量。今天,咱们比任何时候都有能力、有信心完成统一大业。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文化相通,经济互补,统一不是空话。外部势力想拿台湾问题做文章,没门!咱们有底气把主动权攥在自己手里。

0 阅读:3
杰彦评娱乐

杰彦评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