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日本人砂原惠改名换姓化名张荣清,并谎报中国国籍,加入解放军,在辽沈战役中屡次立功,参加抗美援朝。 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在解放军队伍里冲锋陷阵的“张荣清”,背后藏着一段被战争撕裂的人生。 砂原惠出生于日本冈山县,1945年随家人来到中国东北,本想靠着所谓“开拓团”的身份安稳生活,却没想到日本战败的消息像惊雷般炸响。 一夜之间,“开拓团”成员成了无家可归的难民,年仅17岁的他跟着逃难人群颠沛流离,饿过肚子、挨过冻,亲眼见过同胞因无人收留冻毙在路边,也目睹过解放军战士把仅有的干粮分给难民的场景。 正是这份在绝境中感受到的善意,让他对这支纪律严明的队伍生出了别样的情感。 1948年,东北民主联军(解放军前身)在当地招募兵员,看着征兵榜上“不分出身,共抗反动派”的字样,砂原惠动了心。 他知道自己的日本身份可能会被拒之门外,更怕这段经历引来猜忌,思来想去,他给自己取了“张荣清”这个听起来再普通不过的中国名字,谎报了辽宁营口的籍贯,就这样走进了军营。 刚入伍时他格外谨慎,训练时永远冲在最前,吃饭时总把馒头掰给战友,行军时悄悄帮体力弱的同志扛枪。 战友们只当他是苦出身的热血青年,没人怀疑这个沉默却靠谱的小伙儿。 辽沈战役打响后,他被分到卫生队,成了一名战地卫生员。锦州外围战斗最激烈的时候,阵地上伤员不断,他背着十多斤的药箱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左胳膊被子弹擦过,鲜血浸透了军装也没停下脚步。 有次为了抢救被炮弹炸伤的连长,他趴在泥地里匍匐前进,硬是在敌机轰炸的间隙把人拖回了掩体,战后评功时,战友们一致把“战斗模范”的名额推给了他。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已经是班长的张荣清主动请缨入朝。 零下三四十度的长津湖战场上,他所在的部队负责穿插任务,不少战士冻得失去知觉,他就把自己的棉被拆了分给伤员,自己裹着稻草坚守岗位。 一次美军空袭,他为了保护医疗物资,被弹片划伤了后背,醒来后第一句话还是问“药品没炸着吧”。 身边的战友渐渐发现,这个平时说着东北话的“张班长”,偶尔会在梦中冒出几句听不懂的日语,但大家都心照不宣——在生死与共的战场上,国籍和姓名早已没那么重要。 直到1953年部队整编登记,砂原惠才主动向组织坦白了身份。 面对这个隐瞒国籍却屡立战功的战士,组织经过调查后没有处分他,反而肯定了他在战争中的贡献。 后来他留在中国,成了一名普通工人,晚年时总跟子女说:“我叫过张荣清,这是我这辈子最光荣的名字,因为这个名字背后,是和中国战友一起守过的阵地、救过的生命。” 战争让很多人背井离乡,却也让不同国籍的人在并肩作战中结下超越血缘的情谊。 砂原惠用隐瞒身份的方式走进军营,最终却用实打实的行动赢得了尊重。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国军中将李本一是抗日名将,他于1949年被俘后,本着优待俘虏的政策,林总提出让他
【5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