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杨立新把徐帆接到北京,“养”了她3年,自己连一颗青菜都舍不得买,却给徐帆买营养品,买巧克力。[凝视] 1994年央视春晚,小品《吃面条》播出后,杨立新在人艺宿舍楼里接到了十几个电话。朋友们都在恭喜他,但他心里想的却是另一件事:徐帆的中戏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能到。 当时徐帆还在武汉话剧团工作,月薪只有120元,杨立新去武汉演出时发现这个年轻演员很有天赋,但身体状况不太好,排练时偶尔会因为低血糖头晕。 回到北京后,他开始定期给徐帆寄一些补品,主要是红枣和阿胶。 1990年中戏招生的消息传来时,杨立新连续三个晚上都在写推荐信。 他在信中详细描述了徐帆的表演特点和发展潜力,还附上了自己在武汉看她演出时的观察笔记。这封信最终有五页纸,连同报名表一起寄到了武汉。 考试期间,徐帆住在杨立新家里,那时候人艺的宿舍楼很简陋,一家三口住在两间半的房子里。杨立新的妻子每天都会准备丰盛的晚餐,有时候会特意买一只鸡炖汤给徐帆补身体。 徐帆后来回忆说,那段时间她经常在杨立新家的小桌子上练习台词到深夜。杨立新会在旁边给她纠正发音,有时候一个词要练习几十遍。妻子担心影响邻居休息,杨立新就在词典上标注好音调,让徐帆第二天去剧院练习。 考试结果出来那天,杨立新比徐帆还紧张。他在人艺的传达室里等了整整一个下午,直到邮递员送来中戏的录取通知书。那天晚上,杨立新破例在家里开了一瓶酒,和妻子为徐帆庆祝。 徐帆进入中戏后,杨立新还是会定期给她寄一些生活用品。有一次徐帆在信中提到北京的冬天特别冷,第二周就收到了杨立新寄来的羊毛围巾和手套。这些都是他妻子亲手织的,每一针都很细密。 1993年,徐帆毕业分配到人艺工作,正式成为杨立新的同事。她的第一个角色是《茶馆》里的康六媳妇,台词不多但很重要。杨立新建议她多观察生活中的细节,还专门带她去老北京的胡同里体验生活。 后来徐帆的演艺事业越来越成功,但她从来没有忘记当年的恩情。每次回人艺看望老师时,她都会给杨立新带一些他爱吃的点心。 有一次她发现杨立新还住在当年的老宿舍楼里,主动提出帮他换个大一点的房子,被杨立新婉言谢绝了。 这种师徒情谊延续到了下一代,杨立新的儿子杨玏刚进入演艺圈时,徐帆经常给他介绍一些角色机会。 在《唐山大地震》剧组,她向冯小刚导演推荐了杨玏,但坚持让他和其他演员一样试镜。最终杨玏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了角色。 杨玏曾经在采访中说,小时候徐帆阿姨来家里时总是会带很多好吃的,有时候是进口巧克力,有时候是新鲜水果。长大后他才明白,这些其实都是徐帆对父亲当年帮助的回报。 现在的杨立新已经60多岁了,依然活跃在人艺的舞台上,他经常对年轻演员说,当年帮助徐帆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情,那个年代的人艺就是这样的氛围。 老演员于是之、朱旭他们也都会主动帮助新人,这是一种传统。 不过时代确实变了,现在的娱乐圈更加商业化,年轻演员更多依靠经纪公司和商业包装。像杨立新这样纯粹的师徒关系变得越来越少见,但这种温情依然在人艺的舞台上传承着。 前不久有记者问杨立新,如果重新选择会不会还这样做?他笑着回答:“当然会。帮助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成长,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且徐帆后来的成就证明,我们当年的眼光没有错。” 徐帆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如果没有杨立新老师当年的帮助,可能就没有今天的自己。她现在也在用同样的方式帮助年轻演员,希望把这种温暖的传统延续下去。 你身边有没有遇到过这样无私帮助你的老师或前辈?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看到这种纯粹的师徒情谊? 信源: 中国新闻网——刻骨铭心 徐帆含泪谈“恩人”杨立新(图)
1987年,杨立新把徐帆接到北京,“养”了她3年,自己连一颗青菜都舍不得买,却给
优优谈过去
2025-07-17 10:48:11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