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76年,汉文帝去拜见薄太后,薄太后看见儿子非常愤怒,直接将头巾朝着文帝砸去,怒骂道:“你是昏头了吗?”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汉文帝刘恒在位第六年,发生了一件震动朝野的事。
他的舅舅薄昭进宫探望姐姐薄太后后,薄太后异常愤怒。
次日早朝,这位温和的皇太后竟当众扯下头巾,狠狠摔在汉文帝脸上!
以孝闻名的汉文帝吓得脸色大变,惶恐问道:“母亲息怒!儿子做错了什么?”
薄太后怒气冲冲斥责道:“我问你!当年绛侯周勃带兵入宫,手握天子印玺时,他反了吗?掌管全国兵权时,他反了吗?都没有!现在你把他打发到巴掌大的封地,他倒要反了?这怎么可能!”
汉文帝闻言,脸色极其难看,无言以对。
薄太后口中的“绛侯”,正是西汉开国功臣、位列功臣榜第四的周勃。
周勃早年跟随刘邦起兵,骁勇善战,刘邦称帝后封其为绛侯,食邑八千余户。
刘邦临终预言:“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后果然应验。
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吕氏子弟把持朝政。
吕后一死,吕禄、吕产等企图作乱。
危急关头,时任太尉的周勃联合陈平,果断发动政变。
他亲入北军军营夺兵权,率军诛灭吕氏集团,平定“诸吕之乱”。
随后,周勃等大臣认为少帝刘弘非惠帝亲子(有争议),迎立宽厚仁孝的代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
可以说,没有周勃的力挽狂澜和拥立之功,刘恒母子难登帝位。
周勃是文帝母子的恩人。
因此,周勃在文帝即位初期,颇有些居功自傲,言行举止在年轻文帝面前偶露得意。
文帝表面恭敬,厚赏礼遇,任其为右丞相。
皇帝越恭敬,周勃内心越不安。
他虽性格质朴,但门客明白人提醒:“君侯诛诸吕、立天子,功高盖世,又享富贵。功高震主啊!若不收敛,恐招杀身之祸!”
周勃惊醒,立刻上书以年老辞相。
文帝准奏,周勃得以急流勇退。
周勃本以为可安享晚年。
不料一年多后,左丞相陈平去世,文帝下诏再任周勃为相。
周勃只得复出。
但此次任期不长,文帝在朝会上委婉表示:“诸侯多不愿离京就国,君侯德高望重,不如带头回封地,以为表率。”
周勃心领神会,这是皇帝在削权。
他立刻再次辞相,返回封地绛县。
回到封地,周勃危机感更甚。
他深知文帝心思深沉,为自保,他命令所有家丁日夜持兵器戒备,自己则时刻穿着盔甲,连睡觉也不脱。
正是此举引来大祸。
有人举报周勃让家丁操练兵器、自身披甲,图谋造反!
本就忌惮功高老臣的文帝,立刻下令逮捕周勃,押解长安下狱审讯。
狱中,周勃百口莫辩。
他无法直言“穿甲是怕皇帝杀我”,只能反复申辩无造反之心,却无有力证据。
眼看危在旦夕。
绝望之际,一狱卒献计:“皇上至孝,对薄太后言听计从。若得太后说情,或有转机。”
周勃如抓救命稻草,重金贿赂薄太后之弟薄昭,恳求他向太后求情。
薄昭收钱后,却迟迟不见动静。
周勃在狱中煎熬,行刑日近。
直到临刑前夕,薄昭才进宫见姐姐薄太后,告知周勃冤情。
薄太后一听即急。
她感念周勃拥立之恩,坚信这位忠心老臣绝无可能在无权无势的晚年造反。
于是,便有了朝堂上薄太后怒摔头巾、痛斥文帝的那一幕。
薄太后的举动和掷地有声的质问(“掌重兵时不反,偏居小县反而谋反?”),令文帝深受震动。
冷静思量,母亲所言在理。
周勃确无造反动机,自己因忌惮功臣,险些铸成大错,寒了忠臣之心。
文帝当即下令释放周勃,恢复其爵位封地。
在薄太后强力干预下,周勃死里逃生,平安返回封地绛县。
这位历经四朝、为汉室立下赫赫功勋的老将,最终得以善终。
他的一生大起大落,充满传奇,最终在薄太后庇护下画上相对圆满句号。
这段历史生动展现了汉初复杂的政治生态和薄太后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