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的一天深夜,志愿军115师343团部队正在营地熟睡,因为连日的战斗,大家大多都睡的很香,后来一失眠战士出来透气,却在山谷听到石头碰击声,他十分紧张,便扔了一颗手榴弹下去,却意外发现山下有让人心肺骤停的一幕:黑压压的美军,竟然已偷偷摸上我方阵地。[狗头] 1952年7月22日夜11时许,朝鲜中部山区的老秃山前沿阵地异常安静。志愿军第115师343团7连4班的12名战士分散在三个掩体内休息。 副班长倪祥明翻身坐起,这是他连续第三个夜晚失眠。白天美军B-26轰炸机投下的燃烧弹仍有余烬在山坡上闪烁,空气中弥漫着焦土和硝烟的味道。 凌晨0时15分,倪祥明起身准备巡查哨位。刚走出掩体十几米,他听到山谷方向传来细微的金属碰撞声,频率很规律,像是装备撞击岩石的声音。 班长刘佐才也察觉到异常,两人悄悄摸到前沿观察哨。借着月光,他们发现约200米外的山坳里有黑影在移动,数量不少于30人。 倪祥明立即拉响手榴弹保险,向目标区域投掷。爆炸的瞬间火光照亮了整个山坡,十几名美军士兵的身影清晰可见,他们正沿着三条不同路线向阵地靠近。 战斗警报声划破夜空,4班的三个战斗小组迅速占据预设火力点,轻机枪、冲锋枪和步枪同时开火。最前面的美军小队猝不及防,有4人当场倒下。 但这只是美军夜袭部队的先头分队,接下来的20分钟里,从三个方向又出现约80名美军,他们利用地形掩护,逐步向4班阵地逼近。 倪祥明注意到美军的装备明显优于志愿军:每人配备M1步枪,部分士兵携带汤姆逊冲锋枪,还有两挺轻机枪提供火力支援。而4班只有一挺苏制轻机枪和11支各型步枪。 激战持续到凌晨3时,4班的弹药消耗已超过平时一周的用量,倪祥明统计了一下:轻机枪子弹剩余不到100发,手榴弹还有6枚,步枪子弹人均不足20发。 战士王德胜腿部中弹,仍坚持操作轻机枪。机枪手李富贵胸部被弹片击中,把机枪交给王德胜后,拿起冲锋枪继续战斗。 美军显然低估了志愿军的防御意志,原计划1小时拿下的阵地,已经激战了近3小时仍未突破。随着天色渐亮,美军担心遭遇志愿军增援,开始收缩兵力。 凌晨5时30分,最后一批美军撤离。4班阵地上留下13具美军尸体,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7支、弹药若干。4班方面,2人牺牲,5人负伤,但阵地完好无损。 这次夜袭暴露了美军对志愿军坑道防御体系的严重误判,他们以为经过持续轰炸,山上的防御力量已经瘫痪,实际上志愿军的地下工事系统基本完好。 老秃山战斗后,志愿军总结出夜间防御的三个关键要素:警戒哨兵的敏锐观察、火力配置的合理布局、以及弹药的精打细算。这些经验很快推广到整个朝鲜战场。 倪祥明在这次战斗中的表现得到上级表彰,战后他被提升为班长,1953年停战后随部队回国。1958年复员回到河南杞县老家,从事农业生产直到1987年病逝。 杞县县志记载,倪祥明生前经常向年轻人讲述朝鲜战场的经历。他总是强调,那个年代的中国军人之所以能在装备悬殊的情况下坚持战斗,靠的不是口号,而是对保家卫国这四个字的朴素理解。 老秃山现在是朝鲜开城市附近的一个小山头,当地人称为"中国山"。每年都有中国游客前往,在那些依然可见的弹坑前默立片刻。 战争结束70多年了,当年的亲历者大多已经离世。但通过这些真实的战斗细节,我们或许能更好地理解那一代人在极端环境下的选择和坚持。 信源:人民网 YK0716
1952年的一天深夜,志愿军115师343团部队正在营地熟睡,因为连日的战斗,大
天地菜男
2025-07-17 17:24:13
0
阅读: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