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很悲哀的现象:
绝大多数的中国家庭表达情感的方式,几乎都是冷嘲热讽,哪怕是夸赞也不能真诚表达。
记得小时候给爸爸递父亲节贺卡,他捏着卡片来回翻了三遍,最后往抽屉里一塞:“净整这些没用的。”可后来偷偷看见,那张纸被压在他的工作证下面,边角都磨圆了。
妈妈总把“你可别气我”挂在嘴边,却会在我熬夜时,把温牛奶轻手轻脚放在桌角,嘴里嘟囔着“再喝凉的明天准闹肚子”。她的关心像裹着硬壳的糖,得咬破那层故作严厉,才能尝到甜。
我们这代人好像都在学一种“反向表达”的方言。心疼是“你可着点急吧”,想念是“咋才想起给我打电话”,就连道歉都带着点硬气:“饭做好了,爱吃不吃。”
那些说不出口的柔软,都藏在笨拙的行动里。就像老辈人不会说“我爱你”,却会在零下的清晨,把你的棉裤烤得暖烘烘的;不会说“我想你”,却会在电话里反复问“钱够不够花”。
或许文化里的含蓄,本就是种怕被看穿的温柔。就像冬天的树,看着光秃秃的,根却在土里悄悄攒着劲儿,等春天一到,就拼命往外冒绿芽。
要是哪天你想认真说句“辛苦了”,别管对方怎么怼回来。那些带着刺的回应背后,说不定正有颗心在悄悄发烫呢。
你只管大方表达你的善意,要知道极度坦诚的人都很可怕,当你接触的人多了,就会发现真正的高手永远都是上来都对你非常的坦诚。
但是千万不要把它当做傻瓜,他是在用真诚筛选那些不同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