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结婚很难收场!”四川绵阳,一男生被国防科技大录取,可就在他去取通知书时,竟看

毕涛聊社会 2025-07-17 19:40:06

“不结婚很难收场!”四川绵阳,一男生被国防科技大录取,可就在他去取通知书时,竟看到同校女同学也在,而女生也同样被国防科技大录取了!要说最神奇的是,二人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同学,简直就是缘分!网友:连小说都不敢这么写!

“这真的是太奇妙了,这个就是缘分啊,真的是月老在用力啊.....”

绵阳的石锟垚和邓惜文,两人的交集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

在绵阳中学英才学校上小学时,他们就分在了同一个班。

那时候还小,俩人经常一起写作业、一起排队打饭,课间还会拉着其他同学在操场上疯跑打闹。

时间一长,两家人也渐渐认识了,见面时还会寒暄几句。谁也没想到,这段普通的小学同学情,一延续就是十多年。

升上初中后,虽然不在同一个班级,但两人还是进了同一所学校。

每天早晚自习都能在走廊里碰上,有时候在食堂排队、图书馆自习室里也总会打个照面,彼此之间始终没有生疏感。

即使各自有了新的朋友圈,碰见了还是会点头打个招呼,偶尔在班级联谊活动中也会短暂交流几句。

到了高中,这“缘分”又继续上演——两人双双考入了绵阳中学,而且就读的还是相邻班级。

课间在走廊擦肩而过、参加同一场考试,或是一起出现在校园运动会、社团活动上,成了再自然不过的事。

谁也没刻意去联系谁,但这十几年里一直在对方生活圈内默默出现,像是一条看不见的线,把他们平行的人生轨迹拴在了一起。

高中三年紧张的节奏下,石锟垚和邓惜文见面虽然少了,但每一次交流都变得更具体、更有针对性。

高一的时候,他们还只是偶尔在走廊上打个招呼。

高二开始,课业压力陡增,他们之间的互动也逐渐围绕学习展开。

邓惜文的理科成绩一直略弱,尤其是物理这一科经常拉分,而石锟垚恰好在这方面特别擅长——几乎次次都是班级前几名。

一到放学前的自习课或者中午吃完饭那会儿,常常能看到邓惜文抱着刚发的卷子,悄悄跑到隔壁班敲石锟垚的桌子,小声说:“这道题我还是不太懂,你再给我讲讲呗。”石锟垚讲题有耐心,也很擅长把复杂问题说得直白易懂,两三下就能让她茅塞顿开。

相反,石锟垚虽然理科出色,但英语成绩一直不算拔尖,尤其是作文部分经常卡壳。

每当遇到不顺,他就悄悄拿着单词本或作文草稿去找邓惜文:“你帮我看看这句能不能通顺点?我感觉总写不出那个味儿。”邓惜文便会认真地帮他调整语序、挑词,甚至当场改几句让他参考。

这种你来我往的互帮互学,成了他们在高三阶段最自然、最默契的一种相处方式。

没有刻意的言语,也没什么承诺,就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支持。

久而久之,两人也都习惯了这种“走廊学习搭子”的存在。

等到高考结束,忙完考试的情绪放松下来,接着又迎来了新的焦虑——填报志愿。

那段时间,他们也没有怎么联系,彼此都埋头对照招生简章、查专业资料、和父母老师商量。

但谁都没想到,在没有打过一个电话、没通过一次气的情况下,两人竟然都把“国防科技大学”填在了第一志愿。

石锟垚从小喜欢捣鼓仪器,对电子和物理特别感兴趣,高中一度想走科研这条路。他曾和老师提起过,如果有机会,真想去一个既能搞科研、又能服务国家的地方,国防科大正好契合他的理想。

而邓惜文则不太一样,她小时候看过很多关于军人、国防的纪录片,对军旅生活一直有种说不清的好感。她不是那种喜欢冒险的人,但一提到军队里的纪律和使命感,她就觉得心里有种踏实劲。

再加上她对信息工程感兴趣,于是把目标锁定在了国防科大的光电信息科学专业。

最终,这两个原本因为互补而互相靠近的同学,靠着各自不同的理由,在同一个志愿表格上写下了同一所大学的名字。

就像他们一路走来,从小学到高中,从相识到并肩,所有偶然背后,其实早就有迹可循。

所以,这到底是巧合,还是必然?有网友的评论其实一针见血:“这哪是缘分,分明是俩人互相托着往上走。”

0 阅读:146
毕涛聊社会

毕涛聊社会

欢迎关注,你可能会喜欢的聊天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