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0月,阎锡山下令将侍从秘书李蓼源带去荒郊外活埋。执行命令的师长犹豫了,说:“这孩子才20岁,看着挺不错的,连口供都没有,不能就这么杀了。”
就这一句话,救了李蓼源的命。山西王阎锡山那会儿过寿,20岁的贴身小秘书李蓼源摊上件要命的差事,整理阎老板早年写的十篇长文,印成册子当寿礼。
他埋头苦干呢,俩老朋友来串门。报社突然催稿催得急,李蓼源手忙脚乱接着干活。
朋友闲着没事瞟了眼稿子,看见一句“我的政治主张是为民爱民主张公道的”,俩人没忍住笑出声:“嘿,老阎可真会往自个儿脸上贴金!我看,这话该是共产党的主张才贴切!”
也许李蓼源心里也这么想,也许真是忙晕了头,鬼使神差地,他竟然把朋友开玩笑那句“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是为民爱民主张公道的”给抄进正文了!
更要命的是,这句话直接印进了成品书。
有人发现了,这可是“通共”的铁证!那人立刻跑去阎锡山跟前表功。
阎锡山翻开书一看,火“噌”地窜上来:好你个李蓼源,小小秘书竟敢夹带私货,宣传共党?这不就是埋伏在我身边的“匪谍”吗!杀!必须秘密处决!
接到命令的是政卫师长贾宣宗,贾师长心里直犯嘀咕:李蓼源这小伙子我认识,年轻有为,平时规规矩矩,不像是坏人啊。
就这么不清不楚地杀了?他硬着头皮把人带到荒郊野地,土坑都挖好了。
可看着眼前这个才20岁、一脸困惑和恐惧的年轻人,贾宣宗实在下不去手。
他对着手下,也是对自己心里那个声音说:“这孩子才20岁,看着挺不错的,连口供都没有,不能就这么杀了。”就冲这句话,那锄头没落下去。
贾宣宗赌上了自己的前程,把这“死刑”给压了下来,争取到重新调查的机会。
死罪免了,活罪可难逃,审查人员里有人和李蓼源不对付,这下可逮着机会往死里整了。酷刑轮番上阵,非要他承认“通共”。
李蓼源骨头是真硬,被打得皮开肉绽,几次昏死过去,愣是一个字没认。
查来查去,也实在查不出他和共产党有啥真凭实据的联系。
阎锡山虽然消了点气,可这口恶气没出尽,最后拍板:不杀,但得关!判了监禁,扔进了暗无天日的地牢。
那里成了李蓼源的人间炼狱,几年间,痛苦的惨叫没断过。
命运的转机悄然而至。国共内战打得激烈,局势混乱。
李蓼源熬啊熬,熬到几乎油尽灯枯。没想到,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他竟然被我们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发现了!
这帮同志果断出手,把这个饱受折磨的青年才俊从阎锡山的魔爪里捞了出来!
重获新生的李蓼源,没有沉溺于过去的苦难。
他直奔北平,一头扎进共产党领导的民主运动浪潮里。
北平解放时,他甚至想过去找那位“老长官”阎锡山,劝他别一条道走到黑。
新中国成立后,李蓼源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回到山西,在山西大学扎下了根。
他把后半辈子,都交给了山西这方水土的历史和文化事业!
他干得最漂亮的一件事,就是主持整理出版了《山西文史》。
这套书,把山西散落的历史碎片一点点拼起来,让后人知道咱老祖宗的根在哪。
这是他为家乡献上的一份厚礼。1952年,漂泊辗转多年的李蓼源,才真正回到故乡的怀抱,开启全新的一页。
回头看看这条命,真是悬!一次粗心笔误,招惹杀身之祸;一句玩笑话,带来灭顶之灾。
可偏偏又在断头坑前,遇上了心里还存着良善和怜悯的贾宣宗。
这难道不比戏本子还曲折?你说这算是撞了大运吧?是!可这大运背后,是李蓼源骨头里的那股硬气!
熬过酷刑不低头,挨过数年地牢不垮掉,出来了还能收拾心情,满腔热忱地继续为这片土地做事。
他用自己的命去爱脚下这方水土,这份坚韧,才是照亮他后面精彩人生的那盏灯!
阎锡山大概永远也想不到,当年差点被他活埋的“小秘书”,不仅活了下来,还用一辈子去守护他最在乎的“山西”。
那个差点终结他的黄土坑没成为终点,反而成了他传奇人生的起点,开出了文化的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