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说:“不管你有多么爱自己的子女,不遗余力地供他们上大学,千辛万苦地把他们抚养成人,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给他们创造最好的生活。” “可当你老了,儿女并不会像你想象的那样孝顺你。”在《晚熟的人》里,他戳破了许多父母心头那层不敢捅破的纸。 这话听着心酸,却映照了无数家庭的现实。父母倾尽所有,换来的未必是晚年的依靠。 莫言笔下,这种付出与回报的断裂,早已撕开温情的面纱。在《晚熟的人》里,有这样两个故事。 第一个是《火把与口哨》,里面的顾双红与6岁女儿清灵还有1岁半儿子清泉相依为命,某日她外出交粮归来,发现儿子清泉失踪。 女儿清灵哭诉弟弟被“大黄狗”(实为野狼)叼走,但村民怀疑清灵撒谎,认为是人贩子所为,绝望的顾双红反复逼问女儿。 在母亲与全村人的怀疑中,年幼的清灵为自证清白,吞下农药身亡,留下歪斜字迹:“娘,我没撒谎……是两条大黄狗把弟弟拖走了”。 不能否认顾双红对儿女的深爱,但她却因生存压力与外界流言扭曲为对女儿的信任暴力。最后绝望的顾双红手持火把夜闯狼窝,杀死护崽的母狼全家,找到了儿子残存的衣物。但迟来的证明与信任终究挽救不了任何人。 第二个故事是《等待摩西》,里面的马秀美苦守丈夫三十五年,捡破烂养大女儿,她将丈夫神化为信仰符号,却忽视女儿的情感需求。 女儿对父亲归来显得十分冷漠与疏离,但这种冷漠并非忘恩,而是对父亲长期缺席与母亲“自我感动式牺牲”的无声反抗。 两部小说共同指向一个问题:父母倾尽所有地付出,未必换来子女的情感回馈。 顾双红的悲剧源于将子女视为生存唯一意义,可女儿清灵却因不被信任饮药自尽,马秀美以宗教之名美化丈夫的缺席,却让女儿承担父爱缺失的创伤。 莫言借此撕破“养儿防老”的传统温情面纱,直击现代家庭的隐痛:为什么掏心掏肺,却换不来同等的暖? 莫言看得清醒,父母之爱,常常是本能驱使,奔涌如江河;而子女之爱,却如溪流需要后天滋养。若父母只知一味燃烧自己,爱就成了“债”,压得子女喘不过气,反而催生逃离之心。 马秀美们那“圣徒般”的牺牲,无形中早已化作沉重的锁链。“养儿防老”的古训,在今天早已褪色成一张泛黄的空头支票。 当儿女远走他乡打拼,当两代人隔在屏幕两端,那点血缘的温暖,如何抵得过时空的冰冷?莫言的故事不是让我们绝望,而是为亲情正本清源:健康的爱,永远需要双向奔赴。 子女更需主动回馈,莫言的故事里,马秀美女儿们的冷漠令人心寒。父母的付出不该被视为理所当然。主动关心,耐心陪伴,体谅他们的“过时”,是用心接住那份沉甸甸的恩情。 莫言写的是故事,照见的却是现实。养儿未必能防老,但真诚的爱,终会跨越隔阂。父母放下牺牲的执念,子女扛起反哺的责任,亲情这条长河才能淌过时光的礁石,奔涌不息。 爱的天平上,唯有双方都放上真心,才称得起一个“家”字的分量。 信息来源: 莫言|《晚熟的人》 文|祁年 编辑|萱萱老师
莫言说:“不管你有多么爱自己的子女,不遗余力地供他们上大学,千辛万苦地把他们抚养
寒烟笼碧水清
2025-07-18 13:21:44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