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一位地主在敌人谈话时,趁机放走了被绑在树上的地下党员,新中国成立后,这位地主被捕并判了死刑,在临刑前,他大声喊道:“把我当年救过的地下党找来,替我作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新中国初建,土地改革的浪潮席卷全国,江苏仪征的一场批斗大会上,地主郭良知被五花大绑,眼看性命不保,生死关头,他突然嘶吼:“把我当年救过的地下党找来!” 但一个“阶级敌人”,竟拿共产党当护身符,全场都愣住了,这声求救,像一颗石子投进历史的深潭,搅动了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往事。 故事要从1947年说起,那年头,国共内战正酣,一个叫“还乡团”的组织四处为国民党清剿共产党,郭良知虽是仪征月塘镇的地主,却不是横行乡里的恶霸。 并且他家几代人都还算本分,荒年时也懂得开仓放粮,在乡亲们口中落了个不错的名声,加上他堂侄在乡公所当差,亲弟弟郭良德又是县参议员,郭家在当地算是有头有脸。 那年秋天的一个中午,郭良知正在田里看庄稼,村里的恶霸赵元和押着一个人走了过来,赵元和是还乡团的爪牙,专干抓地下党领赏的勾当。 而被绑的汉子,郭良知认得,是邻村农会会长朱玉和,一个出了名的共产党,朱玉和浑身是伤,被粗麻绳勒得手腕发紫,狼狈地拴在路边一棵老槐树上。 但郭良知心里打起了鼓,救,还是不救,对方是拿枪的还乡团,自己一个地主,掺和这事不是自找麻烦吗,可他又转念一想,共产党是为穷人办事的,眼睁睁看着朱玉和被抓走送死,良心上实在过不去。 可纠结片刻,善念占了上风,他瞅准赵元和那伙人去树荫下抽烟吹牛的空当,抄起一把割麦的镰刀,猫着腰绕到槐树后,他用镰刀尖顺着绳缝用力一挑,麻绳应声而断,朱玉和也机灵,疼得一哆嗦却没出声,郭良知压着嗓子,指了个方向让他快跑。 但朱玉和却犹豫了,他怕连累这个素昧平生的恩人,郭良知看他不动,急得直跺脚:“快走!我堂侄在乡公所,弟弟是县参议员,他们不敢把我怎么样!” 这句话仿佛一颗定心丸,朱玉和不再迟疑,扭头扎进一人高的庄稼地,转眼就没了踪影。 当赵元和发现人跑了,气急败坏地提枪追出二里地,连个鬼影都没见着,他折返回来,黑着脸要找郭良知算账。 谁知郭良知此刻却叉着腰,不慌不忙地站在田埂上,又把“郭参议员”这个名号搬了出来,赵元和的手下也在一旁证实郭家确实有背景,这伙人最终也只能骂骂咧咧地走了。 这件事,郭良知自己很快就抛到了脑后,可世道变得太快,几年后,新中国成立,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开始了。 这场运动旨在瓦解旧的农村秩序,让贫农翻身做主,而在划分阶级成分时,郭良知的地主身份,加上亲戚曾在旧政府任职的背景,成了他洗刷不掉的“原罪”。 但无论他过去做过多少善事,在“阶级斗争”的大背景下,这些都显得微不足道,他被五花大绑押上公审台,等待他的,几乎是注定的死刑,也正是在这个绝境中,他喊出了那句石破天惊的求救。 这一个即将被处决的地主,声称救过地下党,这事非同小可,执行人员立刻暂停了审判,派干部下乡核实。 而调查结果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郭良知说的,竟然是真的,更巧的是,当年被救的朱玉和,此刻已是苏北军区的一名团政委。 当朱玉和听闻此事,立刻带着县里的干部火速赶到现场,昔日狼狈的囚犯,如今身着军装,威风凛凛地站在了公审台上,他不仅亲口证实了郭良知的义举,还带来了关键物证——那把救命的镰刀,刀刃上因割断粗麻绳而留下的豁口,成了无声的铁证。 而台下的乡亲们也纷纷站出来,你一言我一语,证明郭良知平日里确实没少接济穷人,并非恶霸,在人证物证俱全的情况下,郭良知被当场无罪释放。 这一次出于善念的搭救,在多年后竟成了自己的救命稻草,郭良知安然度过了晚年,活到七十多岁,临终前,他嘱咐家人,一定要把那把镰刀捐给博物馆。 如今,郭家老宅已被改建成红色教育基地,墙上的连环画,向后人讲述着这段传奇,在仪征月塘镇,老人们还时常提起这个故事,告诫晚辈:做人,甭管什么出身,心善才是根本。 郭良知的故事,恰恰提供了一个复杂的样本,在一个用“成分”定义一切的年代,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最终命运,或许,穿越阶级标签和时代迷雾的,终究是人性中那一点不问立场的善意。 【信源】《河南日报》:“土地改革中的统战政策实践”
1947年,一位地主在敌人谈话时,趁机放走了被绑在树上的地下党员,新中国成立后,
时光旧梦远
2025-07-18 13:27:3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