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躺平式干部”“侧卧式干部”之后,最近又出来个“冰箱式干部”的新提法。什么是“

历史瞭望观察 2025-07-18 14:08:19

继“躺平式干部”“侧卧式干部”之后,最近又出来个“冰箱式干部”的新提法。什么是“冰箱式干部”,媒体是这样解释的,就像家里长期不除霜的冰箱,表面干净整洁,里面却结着厚厚的冰:面对群众“冷冰冰”,对待工作“无热情”,虽不贪不腐却也不思进取。 “冰箱式干部”这一提法,源自媒体对基层干部工作状态的生动描述,形象地揭示了一种现象:表面尽职尽责,准时上下班,文件整理一丝不苟,却对群众诉求冷漠敷衍,对工作任务缺乏热情,形同冰箱,外表光鲜,内心却结满冰霜。这种现象并非孤立,而是基层治理中普遍存在的隐忧。 张明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20年,他接手生态农业项目时,主动深入村庄,挨家挨户宣传政策,整理详细的调研报告,熬夜修改方案,力求推动项目落地。他的努力曾获领导肯定,方案被选为全县示范。 然而,项目推进过程中,资金短缺导致进度滞后,村民对新技术的抵触情绪加剧了实施难度。部分老同事对他的积极态度冷嘲热讽,认为他过于出挑,显得他人懈怠。在一次培训会上,他精心准备的材料无人问津,村民的不理解让他备受打击。这些挫折逐渐消磨了他的热情。他开始减少下村次数,报告内容变得简短,面对群众诉求,他习惯用程式化的语言搪塞,工作状态日趋机械。 基层工作的复杂性是“冰箱式干部”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基层事务繁琐,涉及政策宣传、矛盾调解、项目实施等多方面,资源却往往有限。 资金拨款延误、设备采购受阻等现实问题,常常让精心设计的计划难以落实。群众对新政策的接受度参差不齐,部分人因短期收益不明而产生抵触情绪,这进一步增加了工作阻力。张明曾尝试通过培训普及技术知识,但效果不佳,村民的质疑让他倍感无力。 此外,基层的考核机制往往更注重形式而非实效。报表数据、文件格式成为评判工作的主要标准,而创新尝试却鲜有回报。张明曾提出用短视频宣传项目,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却被同事认为是无用之举,领导也以“先做好本职”为由否决。类似的经历反复发生,使他逐渐倾向于选择最省力的方式完成任务,以避免批评和冲突。 同事间的微妙关系也对张明的转变产生了影响。基层单位中,资历较深的同事往往习惯按部就班,对新人的积极态度表现出排斥。 他们认为多做事意味着多担责,容易招来麻烦。张明因积极表现而被部分同事孤立,甚至在会议上被公开质疑,这让他感到孤立无援。久而久之,他学会了隐藏锋芒,遵循“少做少错”的潜规则。另一位年轻干部小李的经历与之相似。 她设计了一套线上登记系统,旨在简化村民办事流程,却因同事不愿学习新系统、领导认为过于复杂而搁置。她的努力无人认可,热情也在冷漠的反馈中消退,逐渐变得与张明一样,表面尽责,内心冷漠。 “冰箱式干部”现象的根源,还在于激励机制的缺失。基层干部的工作成果往往难以量化,考核指标偏重形式,缺乏对实干者的正向激励。干得多可能招致更多批评,创新尝试往往被视为冒险,久而久之,干部们选择以最安全的方式完成任务,以规避风险。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而是基层治理中普遍存在的困境。媒体报道显示,类似现象在全国多地均有体现,尤其在资源匮乏、任务繁重的基层单位更为突出。一些研究指出,基层干部的职业倦怠往往源于工作压力与回报不对等,缺乏明确的晋升路径和认可机制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 2025年初,县里针对“冰箱式干部”现象启动作风整顿行动,出台多项新措施。镇里组织专题培训,邀请优秀基层干部分享经验。张明参加培训,坐在会议室最后一排,笔记本摊开,记录下几行字。 培训内容聚焦如何提升群众满意度,强调实干的重要性。县里调整了考核机制,将群众满意度作为主要指标,公开办事流程,接受社会监督。镇里设立创新奖励基金,鼓励干部提出新思路。张明报名参与乡村旅游项目,重新开始深入村庄调研,吸取以往教训,注重与村民沟通需求。 项目推进中,他遇到阻力,但新机制下,领导的支持力度加大,同事的配合度提高。在一次推介会上,他详细讲解项目规划,赢得村民认可。几年后,张明成为镇里乡村振兴的骨干,办公桌上多了一本记录村民诉求的笔记本,工作状态重现活力。 基层干部的热情消退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折射出制度设计与现实执行之间的差距。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激发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而繁琐的流程、有限的资源和单一的考核标准则可能让热血冷却。解决“冰箱式干部”问题,需从完善制度入手,优化资源配置,畅通反馈渠道,让实干者有回报,创新者有空间。 只有这样,基层治理才能焕发新的活力,干部的初心才能在实践中得以坚守。“冰箱式干部”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热情冷却?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与我们共同探讨如何让为民服务的初心永不褪色。

0 阅读:62
历史瞭望观察

历史瞭望观察

站在高处,瞭望历史风云变幻